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崛起从挽明开始>第十章 重振锦衣卫

袁嘉升决定要大力反腐,不仅因为大明火炮厂很需要银两,孙传庭和吴三桂等将领也需要军饷,这也是他要推动大明中兴、实行新政的需要,京城那帮腐儒文臣,还有自私自利的皇亲国戚,早就应该收拾了,旧人不去,新人难来,况且天下百姓苦辽饷、新饷、练饷很久了,如果再不改革,老百姓也没活路了,只有跟着李自成造反了。

等这一天,袁嘉升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个月前的那天深夜,袁嘉升就把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叫到了平台。

骆养性的父亲骆思恭是万历四十四年到天启三年的锦衣卫长官,骆养性虽非理应承袭骆家的指挥使世职的长子,却也因荫以锦衣卫百户出仕。崇祯皇帝任命骆养性为左都督衔执掌锦衣卫,并加太子太傅之虚衔,对他颇为信任。

袁嘉升把骆养性叫到了平台,问他:“朕平日待你如何?”

骆养性跪在地上,说:“臣世受国恩,皇上待我也恩重如山。”

“那么,你就是这样报答朕的恩情?你看看这些,你可认罪?”袁嘉升把十余封大臣的奏折扔在了骆养性的面前。里面除了有御史,还有内阁大学士魏藻德。

骆养性捡起来奏折一看,头上直冒冷汗,奏折里全是大臣弹劾骆养性贪污受贿的内容,他战战兢兢地说:“臣弹劾周延儒,得罪人了!”

“你是得罪了满朝的大臣!”袁嘉升说:“不过,朕准备再给你一个机会。”

“为皇上效命,死而后已。”骆养性说。

“不用死而后已,朕只是让你重振锦衣卫的雄风而已。”袁嘉升说:“想一想,当年朕铲除魏忠贤的阉党,不应该把东厂和锦衣卫都荒废了。朕最近才体会到太祖当年设立锦衣卫的睿智。朕从禁军和京营里挑的三千矫健男儿,你也可以调用。”

袁嘉升反思崇祯皇帝的失败,觉得他荒废厂卫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没了锦衣卫和东厂,崇祯时期大臣可以擅杀节将,皇帝得不到实情,下达的命令也往往没人执行。崇祯临死前说“百官误朕”,这都明显说明崇祯的意图难以执行。就拿贪污一事来说,崇祯皇帝自己很节俭,但李自成入京之后,却发现崇祯朝官员贪污了数以千万的金银财宝,官员怎么会如此大量的贪污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

朱元璋虽然是乞丐出身,没读过多少书,但他是个有大智慧的开国皇帝,他痛恨官员贪污腐化,深知政治最重要的核心在于权力的平衡。天下是朱家的,朱家人当然不会贪污自已家的,但是其他官员就不同了。朱元璋实行地方三司分离的制度,初期有效保证了权力的平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地方三司间长期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监督也难保证。特别是三司统一于巡抚之后,更谈不上平衡和监督了,御史还有点作用,但御史止于上书,没有任何权力,随着内阁的权力扩大化,文官集团内部自我监督已经完全没有可能,这时只能靠锦衣卫。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实质是利用锦衣卫监察百官,锦衣卫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是监督和调查百官有没有贪污、反叛行为的机构,官员每天吃了什么,见了什么人,甚至一晚上跟妻妾几次朱元璋都能知道。对官员来说,这样的机构坏极了,最好没有。对皇帝来说,这样的机构就很重要,是皇帝的耳目。

实际上,明朝自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以来,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是针对百官。东厂是明成祖朱棣对锦衣卫的工作还不完全满意,进一步建立的情报组织,他们的监察对象,除了百官还有锦衣卫,但东厂没有执法权,行动时往往要锦衣卫配合,世人把两都联系在一起,称“厂卫”,相互监督。

“厂卫”实际上是大明官僚体系有效运转的柱石,是皇帝的耳目和手脚,皇帝意志的执行者。东厂立的神像,是民族英雄岳飞。总的来说,除了个别时期,在两百多年里,厂卫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保证了明朝政府机构的顺利运转,所以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也没大事,天启皇帝热爱木匠生活,天天干木匠活,大明朝也能平安无事。

袁嘉升得知,崇祯皇帝搞垮魏忠贤后,因为厂卫和魏忠贤的特殊关系,极大缩减了厂卫权力和职责,锦衣卫几乎退化成了皇帝的保镖,东厂几乎荒芜,于是他控制不了百官集团了,举报有人给权贵送了礼,文官集团一去查,一般就成了“查无此事”,比如有人举报袁崇焕送礼给钱龙锡。

袁嘉升觉得,厂卫失势,崇祯就已经失去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权,皇帝的意志和方针实行不下去,对此,崇祯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境,但是屁股决定脑袋,原来听他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崇祯不断更换首辅最后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大明的厂卫失去了自己的职权,没有了耳目和手脚,他根本无法控制百官。于是百官成了经商集团代言人,最富的人不用交税或缴纳很少的税,最穷的农民反倒要负担全国的主要税收。于是,明朝的财政破产了,离政治破产也不远了。

崇祯临死说“百官误朕”,实际上是自己造成的,官僚集团完全失去制约,自己无力控制朝廷。所以,崇祯是明朝最节俭最勤政的皇帝,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实在是因为他失去了耳目,管理能力太低,弱


状态提示:第十章 重振锦衣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