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杀日王牌>第四一一章 德日夹攻印度

\、qΒ5、com/  “可是,中日两国的关系由于连续几次事件的冲击,已经处于很微妙的境地,不能再刺激叶苏了,此时万万不能对别动军进行打压,以免影响接下来大日本帝国的军事行动……”对于中国如今的快发展,日本人思来想去,只有无奈的归结于太逆天了,哪个国家发展一项技术有这么快的

不过,日本人现在与同盟国联军在澳大利亚周边岛屿打得火热,接下来还要会同德国人进攻印度,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针对中国,其实别说针对了,现在他们讨好都来不及,要是叶苏一个不爽的在背后插一刀,不让他们日本人难产才怪

正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一些稍显温和的军官,主动提出要尽一切办法化解中日之间的积怨,甚至不惜给予中国巨额赔偿但是,这个建议被多的主战派否定,倒不是他们不在乎现在的中日关系,而是他们觉得,即使日本向中国隆重道歉并给予巨额赔偿,这个仇恨也不一定就化解了,叶苏该翻脸的时候还是会翻脸,说不定,叶苏迅的拿着这笔巨额赔款大肆发展,发展起来之后,第一个向大日本帝国开刀,就像中日甲午海战一样,清政府还不是赔了大量的款,可日本国呢,吃完了之后又在看着锅里了总之一句话,“卧榻之旁,岂容他们酣睡”日本与中国之间的仇恨大的来自于地缘关系,如果中国离日本万里之遥恐怕也不会发生那么多事了同样的有一天,如果大日本帝国衰落,中国强势,肯定会想着消灭日本国

对于这一点,好战派的东条英机也是非常赞同,他认为,对于中国的关系不去刻意的针对打压,但也不要去刻意的讨好,以“平常心”对待之该来的迟早要来别动军已成气候,针对打压只会加快激化矛盾,刻意讨好只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日本帝国唯一要做的,就是最快打败美国人和英国人,然后加强大自身其实,还有人向东条英机提出过,是不是也可以像当初一样和美英议和,再转头来全力对付中国这一被山本五十六用过的臭招,当场被东条英机否决了,所以,这件事便不了了之,日本人继续与美国人和英国人打得不死不休

对于中事实力的探测只是各国一小部分势力在为之,毕竟他们都有较大的战争任务,与其去关注中国的军力怎样,还不如去关注敌人的各种讯息正因为这样,别动军的一些秘密应该会保持得多一些了

在处理好这几件重要的事情之后,叶苏又闲了不少,开始密切关注接下来的军情演变

如今的战争形势很明朗,德国人已经主导欧洲大陆,现在除了在北非与美英联军展开争夺之外,最大的战争任务便是控制哈萨克斯坦和准备进攻印度哈萨克斯坦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是连接在中国西部,处在苏联南部的一个比较大的共和国,按理说,这里的战略位置并不是多重要可是,在苏联迁都叶卡捷琳堡到叶苏答应修通中德之间的交通线之后,哈萨克斯坦的战略位置,便迅的上升到一个极其重要的境地,德国是必须要拿下这里的,而苏联人,则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从斯大林不顾苏联目前的形势,强势派出百万大军压迫过来,便知道他的决心

当然,希特勒的决心同样不小,一下子投入了七十多万的军队,越过乌拉尔河以后,便一路从阿克托别,打到了阿尔卡雷克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和信心,希特勒早已下令迅的修通从德国到哈萨克斯坦的交通线,以他的意思,德军打到哪里,交通线就要修到哪里,直到与中国疆接壤

在伊朗,德军的庞大集团军群也有条不紊的集结着,由于伊朗早就站到了德国这边,所以,德军在伊朗的各种活动很是顺利,借道伊朗过去,便是印度之所以现在还没有进攻印度,是德军的战前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各种物资也需要运输同样的,美、英、印等国的联军,也知道,德国人和日本人将会联合夹攻印度,并准备在印度会师可是,这可不是盟军想看到的,从美英不惜投入大量精力修通中印交通线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决心,所以,盟军对印度的支援没有丝毫的减弱,甚至将一些准备用于北非作战的物资和兵力往印度调派,因为如今印度比北非加重要,形势也加危机,印度,不能丢

“我们不能各自为战,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广大的计划……”为了应对这场同盟阵营的危机,三大巨头又聚集在了一起,罗斯福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斯大林和丘吉尔一副洗耳恭听的神态,罗斯福也不做作,直接道:“印度,哈萨克斯坦,都不能丢,而如今能够对这两块地方形成最大威胁的,自然是德国人印度和哈萨克斯坦虽然没有接壤,但完全可以形成犄角态势,我们自然会在印度投入最大的力量,以确保印度不失,同时,我们也希望苏联能够尽力不能让哈萨克斯坦丢掉所以,我们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放弃任何一地……”

斯大林和丘吉尔都明白罗斯福的意思,就是力量整合,形成攻防一体,免得一方失利而直接影响全局,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印度都不能丢,哈萨克斯坦一丢,表明中德之间的联系就要接通,德国人将会得到中国源源不断的各种物资,在亚洲的战争实力将会提升不少,这对于防守印度的美英联军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同理,印度也不能丢,印度一丢,表明德日之间的联系直接贯通了,苏联不但又失去了一条国际物资运输线,


状态提示:第四一一章 德日夹攻印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