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杀日王牌>第三二五章打出了国威

--记住哦!

直到3月18日第四师团的所有人都离开江苏境内,进入华北后,表明华中和华东的所有战事,都告一段落了。全\本/小\说/网\--/上海会战,是从别动军1月2日发起进攻后,正式开始的,到如今的3月18日,满打满算,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比当初惨多了。当初的顶多是城失人逃,而如今的日军,则是城亡,人也亡。

在上海会战前,日本方面是有着长足安排的,日本大本营给畑俊六的命令是守卫上海三个月,然后,日本大本营会将国内新组建并完成基础训练的十几个师团调到中国来顶一段时间,然后再从南方抽出一部分主力,打一个大胜仗,然后以强硬的礀态逼停中队,至少让他们呆在华中那个圈圈里面,以便好控制。可是,上海会战一开始,山本五十六的联合舰队便损失惨重,灰溜溜的逃了,再也不敢随便参与战斗,接着,畑俊六的华中派遣军在上海几乎被压着打,根本就没有取得过什么可以舀得出手的胜利,反而不是国民英雄牺牲,就是指挥部被端,战局迅速的崩溃。

华中派遣军的迅速溃败,虽然和别动军最开始的突袭有重大关系,但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在华日军战力的迅速下降。比如那些打着序号前二十的师团,建制绝对是主力师团,但战力却不能与原先相比,倒不是这些部队突然变得无能了,而是,这些师团的一些精锐部队,由于南方战事的原因,和一些新组建的部队对调了,比如,日本大本营经常会抽出其中一个主力师团的一个旅团。然后以这个旅团为主体,再建一个师团起来,这样,有老兵的带领。就可以保证这个师团的战斗力不会太差。

当然,这个方法势必会影响这些主力师团一段时间,但是,只要给这些主力师团一个不长的时间缓冲,他们又可以迅速的把这些新补充的新兵带起来,从而保证战力的恢复。按理说,这个漏洞其实不大,对于弱势的中国来说,应该完全可以避免,如果中老蒋的嫡系一样牛逼。也不可能对皇军产生多大威胁。可偏偏,叶苏抓到了最好的时机,趁日军在南方与美国人和英国人打得火热,趁一些主力师团的战力没有恢复,趁日本人还不知道别动军的底细,突然发起了猛烈的反攻,一下子打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合肥、南京、徐州等城市迅速的被中队收复,日军几乎没有太大的反抗之力。

本来,对于上海会战。日本大本营还是保持很大期望的,所以还派来了山本五十六的联合舰队,准备让日军在上海稳住阵脚,然后以上海为基点,发起一次大的反攻。打一个大胜仗,让别动军畏惧。然后主动寻求和谈。可是,最重要的上海一战完败,一下子打乱了日本人的计划,让他们深知,别动军已经不是当初的别动军,即使再把十几个新组建的师团调过去,也不足以改变什么,而南方军更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抽出大兵力,这样,就显得很尴尬了,中国人不可能等你把一切安排好了再打吧。所以,上海会战的结果,直接让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当然,上海会战,只是中更是动用了过百万的兵力,还有其他的抗日武装,都是大肆活动,直接将日本华中派遣军的主力歼灭。在别动军反击战开始前,日华中派遣军的兵力高达近七十万,到战后,除了在徐州退往山东的上十万人,加上后来各地败退到华北和华南的一些小股日军之外,保守估计,他们的损失有五十五万左右,一干高层如畑俊六、冢田攻、板垣征四郎等等,也是大多都死亡。伴随着华中派遣军主力殒亡的还有他们的近七百架飞机,还有一百万吨左右的各种物资……

至于胜利的中和别动军的伤亡最大,别动军的伤亡经过统计,有二十一万余人,其中战死的不到八万。另外,别动军的装甲也有损失,其中坦克损失七十余辆,装甲车损失有三百余辆、飞机也损失了一百余架,好在大别山的兵工厂一直没有停工,反而在占领几个大城市之后,经过扩展,规模更大了,这些损失还是能够最快的补充上来的。所以,别动军的飞机和装甲数量,与战前相比,并没有减少。

这次反击战的主力是别动军,但也打了几场不小的硬仗,由于他们的装备和作战素质要差于别动军不少,所以,伤亡也不小,有十七万左右。其他抗日武装的损失估计也有十万左右,所以,在伤亡人数来看,中队是绝对占优势的,那就是死亡率。日华中派遣军被歼灭的五十五万人,秉承日军的武士道风格,几乎都战死了,只有少数因为受伤或投降被中队,虽然伤亡人数高达五十万左右,但是,真正战死的人数还不到二十万,而那些未战死的,大多数经过医院治疗之后,都是可以再度上前线的。所以,从整体的结果上来看,中队的威名。

华中、华东等一个个被光复的城市,早已经沸腾了,即使一些家园被毁的百姓,也是心情喜悦的夹道欢迎子弟兵的入驻。因为在他们看来,家园被毁了还可以重建,可那种被奴役的恐惧和绝望,可不是他们愿意承受的。

“胜利万岁……”

“收复华北、收复东北,收复所有失地……”

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即使一些依旧被日军统治着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百姓,也是冒着危险到大街上表示出自己的激动之情。

本来,以日本人的凶残本性,恐怕早已经开始血腥镇压了,但这次,他


状态提示:第三二五章打出了国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