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云下令,围城,封锁河道,就近征发平民农夫,想尽一切办法,在最短时间内,把高阳津口仓储内的所有物资统统搬运到常山关内。
此令一下,郝孝德、刘黑闼、孙宣雅等河北豪帅大感错愣。他们正踌躇满志,打算一鼓作气拿下高阳城和高阳宫,然后洗劫一空,捞个盆满盂满,没想到一转眼的功夫,希望就落空了,李风云竟然放弃了,岂有此理。
豪帅们“一窝蜂”地跑来找李风云“理论”,为何放弃?这么好的机会为何白白浪费?已经说好的事情为何突然变卦?
李风云脸色阴沉,眼神不善,非常不满。当初拉着你们来打高阳,你们不情不愿,甚至怀疑某包藏祸心,直到某透露了高阳的“机密”,知道高阳不过是一座空城而已,你们才态度大变,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如今香喷喷的肥肉就在嘴边,却只能看不只能吃,随即凶相毕露,气冲冲地跑来大吼大叫,根本不动脑筋,也不想想原因,简直让人无语。怪不得在数年后的群雄争霸中,这帮河北人在大好局面下,竟然阴沟里翻船,被李唐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最终一无所获,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白为李唐做了嫁衣裳,想起来当真让人唏嘘不已。
李风云懒得解释,不予理会,而刘炫不能不为河北人着想,于是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豪帅们都知道李风云打高阳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抢粮食,二是吸引圣主和中枢的注意,为联盟实施后续谋划打基础,三是帮助齐王北上,但实际上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以此来胁迫河北北部的豪门世家在联盟立足燕北这件事上做出妥协。
你可以不同意甚至反对联盟立足燕北,但不能为一己私利,对圣主、中枢和卫府施加影响,继而联合各方势力竭力围杀联盟,这实际上等于变相帮助北虏入侵中土,等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对那些早已被一己私利蒙蔽了心智的豪门世家来说,这个世界是他们的世界,游戏规则也是他们的游戏规则,他们认可的道理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所以联盟若想赢得立足燕北的充足时间,必须迫使这些豪门世家在短期内处于“观望”之态,而不是让他们视联盟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李风云已经迫使赵郡李氏选择了“旁观”,接下来他必须迫使博陵崔氏也选择“旁观”。虽然崔家的十二娘子已经正式告之李风云“分道扬镳”,但“分道扬镳”的本质是什么?是做陌生人还是敌人?做陌生人,那就是冷眼旁观,而做敌人,那就是针锋相对甚至大打出手。
李风云可不想与博陵崔氏为敌。在河北北部的三大豪门世家中,崔氏的影响力还是最大的,一旦崔氏与联盟为敌,则同在博陵郡的中山刘氏必然跟进。如此必然会影响到幽燕豪门世家的选择。
幽燕豪门世家以山东五大豪门之一的范阳卢氏为尊,其次便是邹氏、简氏、燕氏、邵氏、苑氏五大世家,再加上一些虏姓大族,他们构成了幽燕地区最为强大的地方势力,而这些地方势力对联盟的态度不但直接关系到了联盟能否立足燕北,还直接决定了燕北的局势发展。一旦双方互不妥协,殊死相搏,最终必定两败俱伤,这不但会危及到北疆镇戍的安全,还会进一步恶化南北关系,甚至有提前引爆南北战争的风险。
这一后果各方势力都不能接受,但在后果没有出现之前,各方势力都不愿放弃私利,都心存侥幸心理,都不愿妥协忍让,最终还是会不可遏止地制造出这一可后果,所以李风云必须未雨绸缪,必须拿出对策,以免成为南北大战的“罪魁祸首”,为此他必须迫使博陵崔氏在联盟进入燕北之初,选择“旁观”立场。
博陵崔氏、赵郡李氏和中山刘氏等河北北部豪门世家如果都对燕北局势的风云变幻“冷眼旁观”,那么必然会让幽燕豪门世家犹疑不决,难做抉择。大家都想做得利的“渔翁”,都不想做被人利用的“鹬蚌”,于是双方只能先行“沟通”,彼此试探。然而因为地域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试探注定不会成功,反而会让局面更复杂。
李风云所需要的正是这个复杂局面,局面越复杂,形势越混乱,对联盟立足燕北就越有利。
李风云坚信,博陵崔氏绝无可能与其为敌,之所以“分道扬镳”,真正意义上还是冷眼旁观,看看联盟杀进燕北后局势如何发展,如果发展趋势对崔氏有利,崔氏当然要“再续前缘”,双方继续合作。只是崔家十二娘子并不是崔氏宗主,她最多就是崔氏家族的核心成员,崔钰的立场代表不了家族的立场,所以她说的“分道扬镳”意思很含糊,至于到底是“旁观”还是“为敌”,自有家族做最后决定。
崔钰可以含糊其辞,李风云却必须弄清崔氏的真实态度,所以他当时就明确告诉崔钰,我要打高阳抢粮食,帮助齐王北上,实际上就是胁迫崔氏,你最好还是选择“旁观”,这对你我都有好处。崔钰肯定书告博陵,请宗族长者们决策,而在决策没有出来之前,李风云还是颇感忐忑。
赵郡李氏的态度让李风云信心大增,让他有绝对把握赢得崔氏的“旁观”,只是在崔氏没有做出正式承诺之前,李风云还是要拿高阳的存亡来施压。
刘炫向豪帅们这么一解释,又告诉他们孔颖达已经急赴博陵而去,豪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