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冬天里北风居多,所以蔬菜大棚是东、西、北三面用土坯垒砌起来,围成高约两米的围墙。南面则是大棚透光的地方,在后世是用竹架支起,上面铺盖好塑料膜或是用大块玻璃遮挡。
明朝北方时候少有竹子,周致便用木杠作为支架架子。至于塑料膜或是玻璃,周致则想完全用密不透风的草帘替代。
从村北的晒谷场到自家的田地只是很少的一段路,周致先是用小推车将土坯都推到田头。而后将那半亩地垒砌围墙的地方夯实了,便着手垒砌。
若是一个人,这些活计估计要用上至少五天,可是有了姐姐周绿云的帮忙,自然快了很多。紧紧三天多的功夫便把整个围墙垒起来。
随后周致将半亩田均分成了三块,每一块周围都用土坯垒起了一个一尺见方的管道,管道周围用泥巴糊严,做到不漏气。管道要留出两个出口,出口都在北面围墙的外面。
一个出口外垒起一个灶台,做烧火供暖之用,另外一个出口则做成烟囱的样子,用来将烟气抽走。这样一个构造在后世北方被称之为“火炕”,说的更明白一些,大棚里面的那些管道就是用来供暖散热,保证棚内温度的。
后世用火炕育苗栽培的技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广为应用的。不过到了现在却极其罕见了,毕竟有了更为先进的保温和供暖的设施。
眼见周致垒砌起来的东西奇奇怪怪,姐姐周绿云实在无法遏制她的好奇心了,终归还是问了周致。周致就也不再隐瞒,如实向姐姐说了要种蔬菜。
大冬天的种植蔬菜,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正如周致所料,周绿云听后震惊不已。但周绿云早已说过,只要是弟弟做的事情,想来都不会错,她一定会支持弟弟的。虽说满心怀疑,认为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可还是不辞辛劳的帮着弟弟劳作。
“我就说嘛,小致留下这半亩地是有原因的。我家小致绝不是一个不务正业,祸害家里的人。”姐姐周绿云微微笑着说道。
娘亲周何氏得知周致的想法后,也是非常吃惊,和姐姐一样也是认为绝无成功的可能。不过她倒是个看得很开的人,反正周致也不浪费家里的银钱,那半亩田闲着也是无用,周致愿意做什么就随他去,只要不去生事,家里平安就行。
大棚用的木杠支架十分容易找寻,家里有几根,不够用就去白岳村西的乱葬岗。那里有很多枣木,也有不少的榆树。
只用了一天的功夫周致便将木架支好。
草帘需要的很多,冬天很冷,做出来的草帘必须要密不透风。家里今年种的稻谷倒是不少,但稻谷秸秆大部分要留下用作“马大爷”的饲料,周致只是用了自家很少的一些。
剩下的则是去张伯伯家取。
张伯伯家的田地比周家要多出不少,产出的秸秆自然很多。除了平时里烧火做饭用上一些,冬天暖炕倒是不用。张虎蛋儿的弟弟张富十八岁了,是个勤快人。早已预备好了很多的干柴,准备着冬天生火暖炕用。
有了张伯伯家的这些稻谷秸杆,周致建造蔬菜大棚所需要的就全部够了。
在家里提前将草帘全部做出,暂时存放起来。现在天气还暖,即使种下了蔬菜种子,也不必用草帘避寒。
这一日周致早早起身,读了几页《论语》,而后取出王鼎送他的木匣,拿出笔墨。将王鼎用过的那些废纸摊在土炕上,有模有样的写起字来。
虽说老夫子王鼎送了他纸笔,但这些日子还从未用过。墨块不多,必须要节省着用。再有那高有三尺的废纸,虽然看着不少,实则只能在一面写字,而有的却因放的时间长了,纸张早已成了黑色,俨然不能用了,所以这些纸也要节省着用。毕竟用完了之后,还不知道再从哪里去寻得。
指望家里花银钱去买纸张笔墨吗?开玩笑,据周致所知,家里连几钱银子都拿不出。也难怪了,穷苦的庄稼人,没有银钱的来源啊。只能靠着卖了鸡蛋换些油盐和基本的生活用品而已。
这是穿越大明后第一次拿起毛笔,周致不免一阵激动。在后世他本是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对毛笔是很有感情的。
前世今生,都有机会执笔在手,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他能写出一手清晰端正,丰筋多力的小楷。在后世对赵孟頫和管道升夫妇的小楷很有研究,虽然未见到过他们的真迹,但后世的赝品临帖还是见过很多,并花上好一阵临摹过。
默写了《论语》里面子路一篇,放下毛笔,将纸张捧在手里,时而轻轻点头,时而却又缓缓摇头。
嗯!还是有些地方把握的不够,笔力倒是有了,可落笔的时候却是笔锋收的不够好。考科举需要练出一手好字,这样才能给考官留下一个初步的好印象。
这字必须还要好好练。
好在还有很多的时间,并不急在一时。
随手翻过纸张看另外一面王鼎写出来的字。显然还有诸多青涩和不足,这应该是王鼎早先时候写就的了。
那日在田头和陈文举打赌,周致曾见过了王鼎写字。王鼎写的字相当圆润,行云流水一般,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
后世的书法老师曾经讲过,字要写出生命来,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才能将字写的活了。所谓“字如人”就是这个道理,潦草马虎,永远不能沉心坐下来的人是不可能写出一手好字的。
今日只写一篇,蔬菜大棚在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