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巫山就禁不住遐想,设若莫斯科那些人在争权夺利的时候。中间开花会不会后果也很美妙?
因为中国的身份不一样,是传统的东方国家。所以不能直接出兵。
要不然,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妥妥的。
西方国家自鸦片战争开始,从来都有亡我之心。
哥萨克人也罢,鞑靼人也好,既然是苏俄人的身份,在西方国家看来,即便发动起义,那也是内部矛盾。
至于今后他们如何确立和新苏俄的关系,关键就要看谁上台。又如何对付他们。
纵然苏俄的内部空虚,还是难啊。
毕竟现代战争,不像历史上一样,骑在马上挥刀砍人就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看来还要具体筹谋一番才行,要不然这些突厥后裔,说不定就会在热武器的较量中,绝对会大败亏输,甚至种族都只能成为历史。
在另一个时空里,随着苏俄的轰然坍塌。中亚一带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了这样斯坦那样斯坦共和国。
所有的统治阶层,都是白色人种。
他们之所以在这样的边远地区建国,只不过因为在莫斯科等中央地带。竞争不过人家。
正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与其在新政府中担任高官,不如自己整一个国家来逍遥度日。
这些国家。对突厥后裔没有半点儿改变,该干嘛还是干嘛。
在这一个时空里。巫山可不想中国在苏俄的解体时刻成为看客。
恶邻就是恶邻,尽管普西金不断在原本时空里对中国发出各种善意。不过是因为解体后的苏俄实力大跌。
那时候,他们为了保持和山姆的竞争力,不得不找一个帮手。
天空万里无云,中亚本身就深处内陆,年降水量少得可怜,每年的晴天占了绝大多数。
要不然,就是风沙天气,漫漫黄雾。
苏俄的农村,不像中国,分为乡和村。
他们是一个个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
十月革命后,苏俄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
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
苏俄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集体劳动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农业企业。
在苏维埃政权初期,苏俄农村曾经出现过农业公社、共耕社、农业劳动组合等多种形式的集体农业。
30年代初苏俄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此后,通常就把农业劳动组合称为集体农庄。
在集体农庄中,基本生产资料如大型农具、役畜、畜群、经营用建筑物等等,属于集体所有;庄员进行集体劳动。
农庄的收入在扣除补偿生产资料消耗、提取公有基金以后,按庄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给个人消费。
同时允许庄员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和小农具,自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和家禽,经营家庭副业。
集体农庄的最高权力属于集体农庄庄员大会。
由庄员大会选出的管理委员会和集体农庄主席领导和管理集体农庄的日常活动,并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集体农庄内部按生产原则或者地区原则设立其下属单位。
大型集体农庄为sān_jí组织结构,即集体农庄、分农庄、生产队或者畜牧场。
中小型集体农庄为两级组织结构,即集体农庄、生产队或者畜牧场。
一晃好几十年过去了,苏俄的领导人都换了好几茬,农庄的性质没有任何改变。
这些原则性的东西,只是给外面看的。
内部的管理模式,是哪些在城里混得不如意的白色人种,丢到农庄里当领导。
书面上的东西,不可不读书,但不能全信书。
你只有亲身到了现场,才知道干活儿的永远都是少数民族。
像鞑靼人和哥萨克人群居的地方,集体农庄主席,第一条必须是党员。
但布尔什维克党啥时候主动向黄色人种抛过橄榄枝?
即使偶尔有几个先进个人,入了党,当一个闲职就很不错了。
这里的牧民成天放牧,居无定所。
而领导们则有固定的居处,时不时派人查看劳动,实行监工制度。
近年来苏俄的内部矛盾日益加剧,农牧民哪怕没有经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可以离开土地,到处去走朋访友。
这不,巫山他们在朝目的地进发的当儿,有一波他的熟人带领着的人群也在向这个农庄来了。r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