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善战之宋>第二十六节 太子人选

崇政殿外

王钦若站在门外,等待着召见,不一会有侍从里面出来,对他喊了句:“王大人,陛下让您进去。”

王钦若朝侍从点了点头,在外面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清了清嗓子,这才推门而进。

“王卿家,坐下吧。”

“谢陛下。”

此时崇政殿内只有宋真宗赵恒一人,再加上王钦若,显得颇为空寂,但这种冷清的气氛,却让人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威压。

宋真宗赵恒看着坐在旁边一脸谨慎的王钦若,笑了笑,问道:“王卿家啊,知道今天朕叫你来所为何事么?”

听到宋真宗的问题,屁股才落座的王钦若立刻站起来回答:“老臣不知道。”

“王卿家不要拘谨,今天朕叫你来不是询问国事的,是有些其他事情想要问问你,”赵恒示意王钦若再次坐下,看到他坐下之后,又问了句,“你对王靖了解多少?”

“回陛下……”

“坐下说话……”

“是”,在宋真宗的目光下,王钦若再次被按回了坐位上,如坐针毡,陛下怎么突然问起张靖来了?

难道是……因为今天朝堂上发生的事情?

很明显,看样子宋真宗早就知道王靖和他之间的祖孙关系,这次朝堂之上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尤其是朝里对此事已经站成了好几派,以曹彬曹国公的一些将领,要求宋真宗赵恒收回将寿春郡王任命府路府尹的决定,最简单的理由就是隶属于府路那些州郡,自从三十年真宗率领兵收复之后,经济上一直极为落后,这对于刚刚在北征军中树立起威望的寿春郡王赵祯来讲,更像是被发配流放,他们的请求也得到了知枢密院事寇准为首的主战派的响应。

而另一派则力挺宋真宗赵恒的决定,具体思想表现为认为:

“赵祯是一块砖,陛下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到县郡去,到边疆去,到大宋最需要的地方去。”

“广阔天地炼丹心,扎根蛮荒心不移。”

大致看了一下,支持真宗决定最坚决的基本都是支持隆王赵佑,信王赵祉的那些大臣,一个个据理力争,引古论今,生怕宋真宗反了悔收回圣旨。

还有一派在朝堂之中缄默其口,不发表任何见解,包括左丞相王旦、右丞相李沆,还有一直和寇准不对付的主和派代表丁谓,而自己当时也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

想到这里,王钦若理了理头绪,回答道:“回陛下,王靖乃臣下不成器的孙儿,自几年前为臣那不成器的儿子去世之后,就只剩下了老臣和他相依为命,靖儿性格莽撞,平时大大咧咧,常做一些顽劣之事,如果他真的做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事,还请陛下念及老臣和王家对大宋的一片赤胆忠心,能够从轻处罚。”

说完,王钦若站起,在宋真宗面前接连叩首,长拜不起。

“朕就说你们这些人啊,一个个的,整天满口忠君爱国,但其实都迂腐不堪,还没有说几句话就跪倒朕的面前,论胆识和气魄,有些时候还真不如你口中那个顽劣之徒。”

赵恒叹了口气,“王卿家,朕看你今天在朝堂上一言不发,也罢,朕能理解你们身为臣子的顾虑,不过现在我大宋如今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国力日渐衰弱,外有辽国、西夏、吐蕃虎视眈眈,朝堂内是战是和更是纷争不断,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朕纵然有心,恐短时间内也无法扭转这种乾坤之局……”

“陛下……”

王钦若听到宋真宗的话,正要开口,又见赵恒摆了摆手,“王卿家又要说那些朕正值壮年,英明神武的这些话了么?”

“朕自己的身体,朕自己清楚,”赵恒看了眼书桌上那堆满了的奏折奏章,“这十年之内,相信朕的身体还能支撑得住,但十年之后,倘若大宋没有比朕更加英明的雄主出世,到了那个时候,这江山社稷锦绣河山,又将陷入一片浩劫啊。”

“知道朕为什么要让寿春郡王去府路么?”

王钦若摇了摇头。

“那是因为朕从当初的皇子一路走来,比你们多懂得一个道理,这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应该属于自己的,想要得到它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果一个大宋的皇子连挫折都没有收到过,又怎么可能有信心有勇气面对强敌,不辜负这天下万千百姓的期望呢。”

“陛下所言极是。”

王钦若点了点头,强压着脸上骇然的表情,听到宋真宗的这番话,他心脏正砰砰的剧烈跳动着,心里如翻江倒海般,掀起滔天大浪,现在朝堂之上众大臣还在为隆王赵佑和信王赵祉谁该为太子争得面红耳赤,选边站队,但谁也没想到被认为是发配走的寿春郡王赵祯才是宋真宗心中真正的太子人选。

“曹彬曾在朕面前夸奖你的孙子张靖可堪比汉时霍去病,朕也见过他,不得不说,此子虽然没有显露出多少才能,不过却有赤子之心,不拘泥于礼法,朕愿意效仿当年汉武一样,给他一个机会,至于有没有冠军侯的能力,就看他和祯儿将府路那边搞得怎么样了。”

赵恒喝了口茶,轻描淡写的说道。

“那……老臣替那不成器的孙子谢陛下恩典。”

听到这里,王钦若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下来,原来宋真宗绕来绕去,最后的这句话才是重点啊,就是说对张靖有提携之意得了呗,这帝王心真是让人琢磨不通啊。

不过,人家汉武霍去


状态提示:第二十六节 太子人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