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时候船员送饭过来,果然将火油罐子放在了食盒中,因为是给将近二十个人带饭,所以食盒是非常大的,这种罐子便是直接拿出来,也不会叫人怀疑,因为可能装
的是淡水,或者酒。
一起带来的还有一些酒葫芦,当然船上的酒葫芦不是真的装酒的,装的是水,不大,可以拴在腰中的那种。
几个人围成一堆遮挡,中间的人便在酒葫芦上插上漏斗,将火油小心的倒进了这些酒葫芦中。 因为要更加的小心不能漏出来,因此葫芦嘴的盖都是用布蒙一圈,然后塞进葫芦嘴,这样结结实实的,一滴都不会漏出来。如果要用的时候,万一非常着急一时拔不
出来葫芦塞的话,就直接将葫芦使劲摔在地上,只要地上有石块什么的,必然就能摔破了葫芦,一样达到点燃火油的目的。
护卫和侍卫们,每个人身上都带一个这样的葫芦,愿意遮掩的,便带在里面,不愿意这样的,直接带在外面,也绝对不会引起怀疑。 余下还有半罐左右,竹风叫人将多余的一些破布衣裳的撕碎了成一条一条的布条,然后将布条缠绑在了箭羽头上,这样做了大约几千只箭羽,然后将箭羽的头浸泡在
火油中,准备使用。
这些东西做的时候,便是藏在篷布里面,四面全都是篷布挡起来了,避免被看见,那些安南人既然习惯于使用弓箭,那么看到了这种情况,必然是懂他们在干什么。 船上只有两种酒,一种是雄黄酒,一种是杏花村酒。当然这个杏花村酒并非是桃花村旁边的那个杏花村,而是山西汾阳的一个杏花村,用晋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酿制
的,甘露如醇,清亮透明,气味芬芳,入口绵绵。 这种杏花村酒度数很高,但是喝起来并无强烈刺激的感觉,人必得其精,粮必得其实,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明,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才能酿制
出最好的杏花村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指的就是这个杏花村酒。这种酒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贵酒中的极品,最早的也是最悠久的上等酒。如今很多的上等酒的酿造工艺都是从这种酒中演化而来
的。 而船上带这种酒,也绝对不是叫船员们喝的,某些时候,出海的船员们的管理和当兵的一样,出海就如同打仗,需要的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怎么肯能还带着酒,
让他们喝酒? 每个船员在船上都有各自的位置,都有各自需要注意的地方,掌舵的、掌帆的、管理缆绳、瞭望的,等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是一个人的疏忽,都有可能让全船
的人处于危险之中。
这种上好的酒,是为了祭祀用的,有时候出海一趟会非常的不顺利,所以带两罐上好的酒,如果需要祭祀,就摆出来。
而雄黄酒,也是为了驱祟的,有些地方的风俗习惯。若是上岸,船员们身上会带着这种雄黄酒,驱虫辟邪。
所以两种酒都不是给人喝的。
而上等的杏花村酒,如今只能当助燃的用具了,就搬放在了货物最外面的角落中,用帆布盖起来。 那五哥留守的船员当时为了抵挡蛇,还在前面挖了一条沟渠,不过不深,也不宽,竹风观察这条沟渠好几天了,大约是因为下雨的缘故,这条沟渠已经快要被冲平了
。想了几天,还是去弃之不用。
一天,一半的人在后面忙碌个不停,不忙的人就装作和昨天一样,无聊的转来转去。其中就有竹风。 竹风闲逛的时候,就没有在被束缚在那条无形的圈子后面,他踱步到了和官员谈判的地方,将地上插着的那支箭拔了出来,还观察了半天。当然,他知道树林后面也
有无数的眼睛观察着他。
他走动的时候,身边总有护卫和侍卫保护,而这些人反应灵敏,估计树林后面的那些人是已经领教过了的。 箭羽头黑的有些发亮,即便是从泥巴地里拔出来,但依然能看见漆黑锃亮,这种绝对不是磨得,而是浸泡在药水中才有的情况。前面的箭头果然带着三个弯勾,这种
带倒钩的箭羽,战场上也有,但一般正气些的将军,都是不屑于让士兵使用了,不屑,也不会。 而会使用这种倒钩箭羽的将军,基本上也不会有什么好名声,即便是多一些谋略的,也绝对不会有人说足智多谋,形容这些人的有专门的词语:狡猾多算,心狠手辣
安南人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这种歹毒的兵器,显然,这些人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词语,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就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
卑鄙,却又不可小觑。 竹风将箭羽捡了,转身往回走,然后身后又传来了破空的声音!但是他一点都没有惊慌,依然脚步很稳,甚至都没有回头。两支箭分上下,奔着要害的部位过来了,
不过只看见剑光一闪,当当的两声,箭羽已经落在了地上。
就在箭羽飞出来的同时,侍卫还没有出手的时候,竹风这边埋伏的箭手射出来两支箭!一样飞向了刚刚射箭之后便暴露了自己藏身位置那两个射冷箭的人。
两声惨叫!
往回走的竹风没有回头,冷冷一笑。 他就是要让树林里的这些人改了这个射冷箭的毛病!论起来护卫中箭法准的也不止一个两个,五名船员留守的时候,因为人少被困在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