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变四方皆动,如今草原的局势变动着实让四方友邻跟着也动荡了一番。
不过真要说关注这件事的也只有当事人鞑靼部和他们的死对头瓦剌部了,朝鲜王国那边内部储君之位不稳,有功王子虎视眈眈,正值内忧之时,有心而无力。
至于大明,本身朱元璋是比较看重鞑靼部的,也对阿鲁台这一番动作感兴趣,不然也不会加紧调动北地长城边军一边走出策应,待时机成熟之日直接由朱棣挥师北上。
可无奈朱元璋自身已是垂垂老矣,每天要照看着朱允炆学习的进度便已是心力憔悴,纵使想要对北地蒙古部落局势插上一手,但也终究要摆在岁月这把无情的刀锋上。
其实不管是大明还是朝鲜,两家统治者都是有心无力,但一个是自身要难保的局面,一个则是天命所至寿数当前的难题……
不过在北平的朱棣到是十分在意鞑靼部的动向。
就算他判断阿鲁台不会在近期就有下一步的动作,但其他一些小细节方面朱棣依然很感兴趣的。
毕竟这鞑靼部是紧挨着大明的草原势力,如果将来长城以北有变,大明总要是考虑出兵的问题,那么第一战的敌人便是鞑靼部。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朱棣这样的人又岂能放过这些有利于将来北上出关作战的事情呢,所以每天都等着从长城边关传回来的情报,就连王府内政务都属于打理,干脆全都甩给了新任王府长史葛洪那小子了。
说起葛洪,他这个王府长史还是朱棣一力要求他担任的,原本其父葛老长史是不愿意自己的长子和其同为王府长史,以免外人有哪些闲言碎语,说他们葛家如何如何的。
老长史一辈子没有什么嗜好,唯一看中的就是自身清白高洁,就是家族兴盛门风醇厚忠良。
然而他本身还在燕王府长史司挂职,又因为周朝病逝他又进身为左长史,已经是燕王府属官一把手的人了。
如果这时候他的长子葛洪再要担任王府长史的职位,那岂不这长史司全都是葛家人了吗,老人家不仅面上过意不去,这心里也很难接受啊。
要不是朱棣百般劝说,诉苦,王府之内真的是诸多事务繁杂不堪,没有了周朝这个顶梁柱以后,朱棣一个人再加上年老昏花的葛长史根本就应付不来王府内的事务,所以这招募新的长史乃必然之事。
而朱棣挑来挑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本来他属意的张枫也不愿意去当这个长史,每日累的跟牛一样。
朱棣自然也不好勉强,所以这右长史的位子便一直空着。
后来朱棣张枫等人出关作战,此事就一直拖了下去,直到前不久朱棣实在是受不了了,才一力委任葛洪受命长史之位。
因为自大朱棣从努尔干都司回来以后,这大明对外方针战略便基本处在了静默状态,完全就是以静制动的意思。
那朱棣就没有什么机会出关作战了,再加上鞑靼部又接二连三的搞事情,原本的缓冲地区也被他们吞并,马匪们自然作鸟兽散,但却不代表边关就此安宁。
可那些乔装的鞑靼部士卒基本都是交给北地边军应对的,这时候可不能让朱棣随意出动兵马。
原来面对马匪的时候调兵可以毫无影响,想打谁就打谁,反正都是一群贼人吗。
可现在明知道对面是鞑靼部的人,大明如果让朱棣出面,那对双方而言基本上就等于是宣战了啊,这一点不仅仅是朱棣,朱元璋也不太想要在这个时候和鞑靼部真正的成对立状态。
反正边军已经足以应对那些骚扰劫掠,就彻底将朱棣闲置起来最为妥当,一切都要等大明皇位新老交替全面结束安稳下来才能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朱棣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一天天的就这样清闲下来。
可清闲下来不要紧啊,麻烦的事有一大批积累下来的政务还要朱棣去处理,毕竟光靠一个半致仕状态的老人家可不能全都处理完毕,更别说还有一些事情只能交给朱棣自己拍板决定,其他人都无权处理的呢。
然而当朱棣面对那累计成摞的事件,一时间是头痛欲裂脑袋瓜都要涨开了似的,心里那叫一个苦啊。
这不实在受不了的他,特意命葛洪为右长史,处理王府事务,才好不容易让自己清闲下来一些,免得每天都皱着眉头好像谁都欠他千万两银子似的。
不过为这事葛老长史差点没当场致仕,要不是朱棣死命劝阻,这王府好不容易齐全的两个长史位又得少一个。
但劝是劝住了,葛老长史再三表示自己只留下一年,一年以后便立即辞官归家颐养天年。
反正现在儿子也有了出路,自己身体又不好,年老又糊涂容易忘事,还不日早些回家休息休息享享清福呢。
朱棣本来说不太愿意的,但无奈老长史心意已定,也就这样决定了下来。
不过这葛洪确实是不愧为老长史的儿子,也不愧是朱棣所看中的人。
其本身能力才华应对燕王府长史负责的诸多事项完全足以胜任,方方面面一应俱全,并无丝毫疏漏,让朱棣是笑的合不拢嘴,总是和张枫自夸说他多么有识人之明,当初的张枫,现在的葛洪,哪个不是他朱棣自己挑出来的,结果全都是不俗的人才。
对于自家王爷自吹自擂的这种情况,张枫向来只是听听就好,完全不会放在心上。
毕竟你要是摊上一个时常脑回路不太正常的王爷,基本上也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