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908.第908章 误判
吉奥诺沃!”

不得不说,帕维尔也真豁得出去,在接到李晓峰命令的同时就毫不犹豫予以执行,根本就没有想到东普鲁士大本营暂时兵力空虚可能存在的危险之类的问题。

十几年后,老头的孙子问他当时的想法,问他是都有过担忧的时候,老头笑了笑回答道:“我没有考虑过那些无聊的问题,对我来说,如果不能消灭掉波兰人的有生力量,如果不能给蠢蠢欲动的协约国集团一点颜色看看。而是如某些人所想,畏首畏尾舍前怕狼后怕虎,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华沙会战的失利。结果就会丢掉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东普鲁士人民共和国!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不就是东普鲁士吗?这块地方就算丢掉了,大不了在华沙取得胜利之后再夺回来就是了!”

说到这儿,老头高深莫测地笑了笑:“更何况我对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先生非常有信心,对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也非常有信心,他们不会让我失望的!”

不得不说,在华沙会战爆发之前,参战双方精神意志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本应该背水一战毫无退路的波兰人表现的犹犹豫豫,前怕狼后怕虎不说,还将大部分希望都放在了盟友身上,********想着盟友会怎么怎么样,而不是他们应该怎么做怎么自救。而兵力捉襟见肘的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却敢打敢冲,完全就是一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具体来说吧,在会战即将爆发之前,在上马乌基尼亚和东普鲁士的解放军还没有抵达华沙战场的时候,主动权其实是在毕苏斯基那边的。当时摆在他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进攻沃沃明,消灭掉李晓峰和特里安达菲洛夫的部队,按照原计划赶往上马乌基尼亚。

这么做不是不行,只不过难度大而且意义有限。波尔斯基当时已经完全是死狗一只,他的主力已经算是覆灭了,继续去救援他除了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外,军事上的价值约等于零。

并且驻守沃沃明的“外籍第一战斗纵队”一旅十分顽强,以毕苏斯基那些不给力的部队,想要碾过去太困难了。很有可能是损兵折将最后还不讨好。

所以当时协约国集团给了毕苏斯基第二条路:停止进攻沃沃明,将部队主力撤回华沙,抓紧时间休整和补充部队,等待协约国的志愿军抵达战场之后进行反击。

这条路看上去会很窝囊,而且政治上也会比较被动(放弃救援波尔斯基),但实际上的好处还是比较大的。缩进华沙城内之后,可以避免野战,可以保存实力。而在城外情况就很难说了,反正协约国集团判断,如果毕苏斯基继续在野外溜达,没准犹太人吃掉波尔斯基之后,就会转头再吃掉他毕苏斯基了。

不过毕苏斯基却对第二种方案有疑虑,倒不是他真的讲义气,一定要去拉苦命的波尔斯基一把。实际上他的军事知觉也告诉他,波尔斯基救不出来了,也没必要救了。

毕苏斯基之所以有疑虑,之所以犹豫主要是因为政治方面的问题。第一军的覆灭,宣告了他之前赖以统治波兰的基础已经垮掉了。剩下地这七个师大部分都是地方部队,大部分都不太卖他的仗。没有军队的支持,他很难继续屹立不倒。

而且放弃友军,尤其是放弃自己的嫡系影响力是相当恶劣的。他的那些老朋友老部下会怎么看待他,会不会认为他太无情呢?反正正常人都会觉得:“毕苏斯基这个家伙靠不住,关键时刻只顾着自己活命,根本就不管兄弟的死活……跟他混,风险太高啊!”

很显然,毕苏斯基认为自己一旦退守华沙,很有可能陷入众叛亲离的窘境。虽然干爹跟他达成了协议,虽然干爹一直在说依然很欣赏他,但是政客的话什么时候靠谱过?俄国的高尔察克干爹也很喜欢,结果呢?

也就是说,在波尔斯基即将覆灭的时候,毕苏斯基是有很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的。他开始疑神疑鬼,生怕自己被赶下台。在这种状态下,他首先考虑的不是波兰的国家利益,而是他个人的政治利益。

所以,毕苏斯基下不了决心收兵。他担心一旦收兵返回华沙,半路上各怀心思的将领们的怂恿下软禁他,逼迫他下台。

那么毕苏斯基的担心有道理吗?客观上来说,有!

当时潜伏在华沙的卡尔波维奇就不止一次地向上级反映:“华沙的局势很微妙,随着前线的不断失败,随着波尔斯基的覆灭迫在眉睫。所有的政客们都意识到了,毕苏斯基遭到了沉重地打击,他统治波兰的基础已经被动摇了……心怀二志的小人们不断地串联,暗地里谋划着一些列阴谋……如果明天毕苏斯基就被迫下台,我也不会觉得惊讶!”

在这种左右为难的局势下,毕苏斯基自然不能全心全意地对付犹太人,他的相当一部分精力都被自己的同胞牵扯掉了。所以在战场上,他开始昏招频出。

具体说来,他做了这么几件事:

首先是犹犹豫豫,既没有撤兵也没有放弃继续进攻沃沃明。他命令一部分部队开始就地休整,继续包围和封锁沃沃明,只派遣少数部队做骚扰似的进攻。

其次是朝令夕改疑神疑鬼,早上一个想法,晚上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想法。比如说他曾经命令损失较大的第11师、第12师返回华沙休整。但是在这两个师打好了行装即将登上返回华沙的列车时,他又忽然取消了这个命令。

原因是毕苏斯基忽然想到包括第11师、第1


状态提示:908.第908章 误判--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