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1360.第1360章 交易(上)

当然仅仅是这种程度的秘密并没有什么让人惊讶的,因为战史学家通过研究当事人的回忆录已经破获了这个秘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苏联为美国海军潜艇部队提供了大量的后勤支持,相当一批在日本海猎杀的美国潜艇悬挂红海军的旗帜之后在苏联的港口休整。

实际上这个秘密最早就是由日本人抖出来的,在1943年下半年,他们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只不过让日本人郁闷的是,他们还不能对苏联做什么。因为那时候苏联已经在欧洲全线反攻,打得德国极其仆从国稀里哗啦,而且日本也深陷太平战场不可自拔,真心是没胆子搔苏联的屁股,只能通过外交渠道吆喝两声,并希望苏联人不要做得太明目张胆和过于过分。

如果仅仅是这种秘密,自然也不会引起全世界的震动。原因是这份解密的资料中有一段不起眼的话:“在1943年,红海军的部分主力部队直接加入美国海军参与了伟大的中途岛战役。”

这段话之所以说不起眼,原因是夹在一大段无聊的干巴巴的数据文字当中,不仔细看直接就会忽略过去。可一旦你发现了,这其中的深意就大了去了。

首先是红海军的主力部队,能称之为海军主力的自然得是巡洋舰以上的军舰吧?总不能是红海军派了几艘油船或者货船支援了美国海军吧?

其次是,既然至少出动了巡洋舰,那么为什么不管是红海军还是美国海军方面都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记载呢?

然后,注意其中的描述,红海军部分主力舰加入了美国海军参战。怎么加入的?

最后,大众最想知道的是,红海军究竟派了哪些主力参战了呢?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呢?

这一系列的谜题都需要解决,而且不同于普通的军事爱好者,各国的民间政治家和解读专家对苏联突然公布这个重磅消息的时机也感到纳闷。在那之前丘吉尔再度成为英国首相,这个苏联人民的“老朋友”悍然拉上了铁幕,东西方的对立情绪一天比一天高涨,在反苏和****浪潮的高峰期,苏联突然解密这一事件难道没有说法吗?

当然是有说法的,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认为当前的国际政.治局势对立情绪太严重,很有可能擦枪走火,他为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在退休之前要求解密一些能够缓和双方关系的小秘密,从而争取“英美人民”的好感。

用李晓峰的话说:“雅科夫同志天真的以为可以和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坐在火炉边回想当年,希望通过想当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殊不知,这种对立是根本不可缓和的,国家利益岂是美好回忆所能取代的?”

可见某仙人对此是不以为然的,而且从后来的实际效果来看,也没有什么用处。英国和美国对此反应冷淡,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将斯维尔德洛夫抛出的橄榄枝当成了空气。

言归正传,继续回到解密的话题。和英美北约集团的冷漠不同,华约集团内部对这一八卦新闻却非常感兴趣。大家伙迫切地想要知道苏联当时究竟派了哪些主力舰艇参与了惊心动魄的中途岛战役。

而要说清楚这一切,就要从《租借法案》说起。可能有同志会奇怪,这关《租借法案》什么事儿呢?呃,我要说的是,这个《租借法案》不是美国的租借法案,而是苏联的《租借法案》。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之后,最迫切的问题自然是打击轴心国,当时的重点其实是三个方向,苏联的东线正在进行的两场关键性战役(后面再说),英美两国联合开展的火炬行动,以及之后美国截获日本密电发觉了山本五十六攻占中途岛的计划而采取的针锋相对的行动。

从时间顺序上说,苏联在最前,火炬行动居后,中途岛战役在最后。为了支援苏联的战斗,美国提供了海量的物资,为此托洛茨基在高兴之余也觉得欠了人情,尤其是在增强远东海军实力上红海军耍了花枪之后,老托愈发的“过意不去”,他觉得红海军完全可以做点什么以帮助美国人。

所以在火炬行动开展之前,他建议派出红海军的部分主力舰队前往北非海域协助英美盟军作战。这个建议被政.治局通过了,只不过老托提得实在太晚了,当他告诉美国和英国朋友这个好消息时,火炬行动已经到了登陆前的最后一天,这时候红海军怎么也赶不上了。于是只能作罢。

火炬行动胜利之后,美国海军在珊瑚海同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一次惨烈的大战,双方都是损失惨重。也就是在此时,美国人发现了山本五十六的计划,中途岛战役一触即发。而当时大家伙都知道,美国人的形势并不好,在航母数量上居于下风。

此时,罗斯福想到了红海军,想到了托洛茨基之前的好意。所以他亲自给托洛茨基去信,希望红海军能够紧急驰援。对此,托洛茨基当然没有意见,问题是政.治局有不同意见。

“暂时不宜对日宣战。”李晓峰直截了当的说道,“我们的西线已经很紧张了,一旦在东方再次同日本爆发大规模冲突,将完全打乱我们原定的计划。我必须再次提醒托洛茨基同志您,我们的决定是先解决德国,在消灭日本,决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托洛茨基表示不能同意:“现在的日本势力已经极大的膨胀了,如果让他们再次击败美国海军,那他们将席卷太平洋,这就对我们有利了?”

“那您的意思是,苏联就


状态提示:1360.第1360章 交易(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