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会散了,肃王府的偏厅里,还有另外一场小型会议。 更新最快
在场的人很少,因为赵显在临安的“党羽”,目前也就只有谢康一个人。
说起来,另外一个跟赵显关系不错的文官严靖,在登基大典前夕也从西陲暂时回到了临安,不过这人明显更忠心“正统”,所以赵显并没有让人请他过来。
偏厅里,项樱给谢康倒了杯茶,谢康起身谢过,喝了口茶之后开口对着赵显问道:“今天的事,你事先知道吗?”
赵显摇头:“谁又能猜到,一个并没有任何政治危机的辅臣,居然会在这个时候致仕。”
谢康摇头喟叹:“高老大人一生注重清明,做了十余年宰辅,平日里半点贿赂也不会收受,可以说是我辈文官的楷模。”
赵显冷笑。
“高明玉他的确不收贿赂,但是他却收他学生们给他的孝敬!他入政事堂以前执掌礼部,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每年那些学生们多多少少都会给他送礼,这种礼物合情合理,又于名声无碍,他自然不肯再收外人的贿赂!”
谢康皱眉:“之前政事堂的五个人里头,除了求名的黄晋之外,就数高老大人最为清苦,老大人四朝老臣,没有功也有劳,你这样说未免太过刻薄。”
“好好好,不去说他了。”
赵显摆了摆手,轻声道:“高明玉致仕,政事堂里就空出了一大片空白,这样一来表叔你就有了在政事堂活动的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谢尚书喝了口茶,沉声道:“如今政事堂不再像从前那样铁板一块了,杨吉有了这个辅臣的身份,平日里对于陈相的话多有不服,私下里也常常对我表露出拉拢的意思,颇有想要与陈相平起平坐的味道。”
“人之常情。”
赵显语气平淡:“之前陈静之之所以可以搞一言堂,是因为他一枝独秀,现在政事堂有了两个辅臣,无论另一个是谁,都会跟他产生间隙。”
赵显嘴角露出嘲讽的笑容:“别说是杨吉,哪怕是高明玉,甚至是李宴清坐上了这个辅臣的位置,最后都会跟陈静之斗上一斗。”
“屁股决定脑袋!”
谢康皱了皱眉,心里有些不太舒服,他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文臣,对于赵显这种阴谋论心里颇不认同,但是他没有出言反驳,而是开口问道:“既然要辅臣廷推宰辅,那人选是哪些人?”
“户部尚书陈廷玉,还有督察院的御史大夫李伏。”
“御史大夫?”
谢康再次皱眉。
“向来都是六部堂官或者一些大儒经国子监翰林院入政事堂,哪有御史大夫这种监臣入政事堂的?”
启国的御史大夫,是督察院的主官,也是启国最高的监察机构的主官,权柄极重,不过这个官职权柄虽重,但是品秩不高,一般来说只有从二品甚至正三品,相比至少正二品的六部尚书来说,要低了一筹。
正因为如此,启国立国以来,从未有一个人从御史大夫这个职位上进入政事堂,所以谢康才有此一问。
赵显冷笑:“陈廷玉这老家伙八成已经倒向了陈静之,而李伏则是杨吉的同乡同年!”
朝堂之上,一个同乡的身份就可以并为一党,更何况二人还是同年?
这就是政事堂厉害之处了,政事堂的新入人选,固然要经过“辅臣廷推”,但是廷推的两个候选人,却是由政事堂来决定的!
让谢康有些不爽的是,他也是政事堂的宰辅,政事堂决定廷推人选的时候,却丝毫没有过问于他。
低头喝了口茶,心中郁闷略微散去一些之后,谢康开口问道:“那七郎你的意思是?”
陈静之和杨吉各执一词,那么这政事堂人选最终的决定权,就会落在赵显跟禁军大都统王象手里,王象这个人为人木讷,对于政事不是特别上心,因此赵显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此次宰辅的人选。
“当然是让李伏入堂了。”
赵显不假思索的说道:“政事堂如今一分为二,只要让杨吉跟陈静之势均力敌,表叔你作为第五人,就会获得话语权,甚至可以成为政事堂的关键人选,有了表叔你在政事堂配合,我肃王府以后做事,都会舒服的多。”
谢康低头思索了片刻,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开口问道:“那王大都统那边?”
“姑父那边,这两天我会去交涉,他向来只关心武事,对政局视若无睹,不过身为武官,他总是要站在我这边的。”
“只要他跟我达成一致,那么李伏入政事堂一事,就会板上钉钉。”
谢康微微点头。
“政事堂格局新变,老夫也该回去准备准备了。”
说着,他就要起身告辞。
此时,一直坐在旁边默默旁听的项樱突然开口说道:“表叔莫急,此事侄媳有一些想法,请表叔听听
。”
谢康愕然抬头,看了赵显一眼。
在江南地区,妇道人家的话语权仅限于宅邸之中,莫说插手国事,就算插手丈夫在外的事宜,也会给别人说三道四,此时项樱开口就是政事堂,让谢康大为诧异。
赵显解释道:“长公主他出身皇室,对于朝堂纠葛人情世故,比起侄儿只强不弱,平日里有什么大事,侄儿也是跟她商议着来,肃王府能走到今天,长公主她功不可没,既然她有别的想法,表叔不妨听一听。”
谢康重新坐了下来,笑道:“王妃请说。”
项樱手持茶壶,给谢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