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埠成立才几天,您算是第一个到来做生意的商人,这赵大贵也是第一次主持贸易之事。
说到信用,实在都谈不上吧。”巴富尔如实说道。
“您是说这赵大贵根本不可信?”船长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非常难看。
“异国他乡,万里之外,谁又能保证谁有多少信用呢?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把钱袋子握紧了,不把货物拿到手里,就绝不撒手。
只要保证这一点,就算出现什么幺蛾子,英国政府和领事馆也能为您做主,不会让什么中国人侵占我们英国人的利益。”巴富尔一脸严肃地嘱托。
凯利特船长认真想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觉得领事先生说的这句话简直是至理名言。
另一方面,赵大贵出了领事办公室的门,又出了领事馆的门和姚家的门,感觉浑身都兴奋不已。
对魔都开埠时期的历史但凡有点理解的人,就会明白这时间点的洋布到底有多好卖,至少在1844年期间,那几乎是万人争抢的好货,受欢迎程度不比鸦片差多少。
五口通商刚开始的时候,各港口的官员们就忧心忡忡地给皇帝上折子,说洋布的价格只有土布的三分之一,因此一到市面上就出售一空,盛况空前,挤占了大量的土布市场,会对百姓生计造成巨大影响云云。
虽说过不了几年洋布就会出现大量积压的情形,导致很多商人破产,但这也得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情,至少不是1844年的情况,更不用说1843年洋布刚刚北上,开始在北方的四个港口出售时候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赵大贵刚才跟领事和船长的话中有不少不尽不实之处,比如强调银元不如白银受到广泛适用等。
事实上,怎么可能呢。
银元就是银元,虽然魔都市面上的银元可能不如广州那样多,也不那么普遍,但那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而是因为这里的银元相对少而已,从本地钱庄到普通人,其实对银元的接受度都非常高。
赵大贵还知道一个历史小知识,按照面额银元应该值七千一分,按照实际含银量而言,可能只有六钱二分,但实际的交易价格可比这个高多了。
因为银元外观精美,计价方便,大量银元流入魔都后立刻受到普遍的欢迎,价格立刻升值不少,普遍提升百分之十到二十,最疯狂的时候甚至到了一枚银元换一两银子的程度。
所以,凯利特船长带来的五万枚银元根本就是硬通货,用起来绝对跟银两没什么区别。
如此算来,凯利特船长带来的十三万元货物出售起来很容易,赵大贵代理这笔生意,光是这笔货物的出售也能获得两成以上的利润;然后再用货银收购相同价值的回程货物,中间也能获得两成以上利润,里外里就是五万元到六万元的实际收益。
只要想想这时代银元的购买力,就明白这是多么庞大的收益了(相当于一百三十公斤左右黄金),赵大贵在现代世界可是见都没见过。
不过,饭要一口口吃,赵大贵先要做的就是先帮船长购买价值五万元的茶久的广州了。
如果是在公行时代,就算有人拿到了这样的货物出售和购买代理权,也要先向公行报告,然后从牙行、衙役、通事、看银师到运输船的船员和搬运工,向一级级的有关人员缴纳各种正规费用和陋规。
而且,就是买茶叶也不能直接找个茶商购买,而是按照公行的指示到指定的茶商那里获得指定价格的货物,买多少也有额度限制,没有任何自由度可言。
相对而言,魔都做生意就自由得多了,没有多少限制,只要有钱就能获得一切,难怪后来被称为冒险者的乐园,东方的魔都。
赵大贵如此容易就能拿到一船货物的生意,还要感谢巴富尔和英国商人们不熟悉中国的贸易方式,还停留在广州的十三行模式,给赵大贵的权力和利润都非常巨大。
但凡再过一两年,或者说一两个月,也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了。
总之,赵大贵高高兴兴出门,就直奔裁缝铺去了。
赵大贵先前从领事那里支取五十元的签字费,当天就从中取出三十元,找裁缝铺订制一套适合这时代生意人的昂贵体面的衣服了。
之前一直穿的旅店掌柜牌长衫,显得过于寒酸,不适用于这种上下十几万的大生意。
到裁缝铺一看,衣服果然做好了,丝绸做的外衣,里面还有一层棉布衣服,配上脚上的丝绸鞋和头上的瓜皮帽子,活脱脱就是电视剧里的暴发户形象,但据说清朝人就吃这一套,那就入乡随俗吧。
顺手又买了些饰品,如手上的折扇和腰上的玉佩等,觉着这份打扮怪异无比,但裁缝却一个劲地叫好,说这样既好看又富态,让赵大贵暗自撇嘴,在后世富态可不是什么好词。
接着,赵大贵才迈着八字步,到魔都县的著名茶栈去了。
有清一代的茶叶生意,前后环节极多,也异常繁琐,不懂这个行业的人,光有钱也不见得能拿到好茶,即使拿到了,也不见得是合适的价格。
赵大贵既然要做这个生意,首先就要按照后世资料上的信息和自己这段时间偷偷跟旅店掌柜和其他生意人了解的情况,确定自己下一步的行止。
简单来讲,茶叶本身是由各地的茶农生产的,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只有几亩茶园的小农民(像十三行伍家那样购买大茶园自己生产茶叶的情况也有,但不具备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