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仙侠修真>主神图书馆>第一百三十一章 生丝期货

在赵大贵宣布低价出售洋布后,上海的洋布生意一时进入冰冻状态,只有大贵商行能依靠低价出货,其他商行因为价格高,根本没法卖出洋布。

本来,大家还指望大贵商行的库存不多,把存货出清后这事也就停下了,想来赵大贵也不会为了置气,继续两块五买布,再以两块四的价格卖出去。

可是没想到大贵商行的洋布似乎绵绵不绝,丝毫没有枯竭的样子,商人们想尽办法打听里面的门道,就知道这事情要坏了。

原来,赵大贵买了好多艘船开办到香港和广州的定期邮轮,每次坐船的旅客也就三四十人,不足定额的三成,大家觉得赵大贵聪明人办糊涂事,这邮轮生意恐怕是要赔钱的。

没想到,现在的麻烦事情都出在蒸汽邮轮上。

原来,一段时间前,赵大贵新任秘书徐文强,拿着一批厂丝和茶叶,到香港和广州走动一番,跟当地的商人们协商,能否用丝茶换取他们手中的洋布。

这时候,洋布滞销已经出现端倪,香港和广州商人们手中都积压了大量洋布,有些甚至库存了一年以上的洋布,正愁着怎么处理库存呢,见状不由大喜过望,几乎是倒贴着过来。

上海的生丝和茶叶价格比广州便宜两成以上,广东因为是欧美商人到达的第一口岸,获得的洋布价格比上海便宜很多,赵大贵这么一番操作,获得洋布的成本远低于上海商人的洋布均价,也就每匹两块四左右。

不过,赵大贵这么弄,加上运费和交易成本,其实赚不了多少钱,但问题是也不会赔钱,至少不会压货。

也就是说,只要赵大贵铁了心给商行的洋行买办们一个好看,就能把这事情一直做下去,就算自己赚不了钱,也要把其他洋布商人挤兑死再说。

现在,赵大贵的心腹徐文强每个月都要坐游轮南下两次,每次都带去价值数万的丝茶,然后带回大量洋布,还跟广州和香港的商人们结下很好的生意关系。

“还有这种操作?”打听到这个消息的洋行买办们,有一种懵逼的感觉,合着他们想出钱把赵大贵手中的货全部买断,也做不到啊。

关键在于,赵大贵其实主要靠丝茶赚钱,洋布生意对他没意义,也没多少库存,但别的商人却刚好是相反,像义升行手里有上百万的洋布,怡和和旗昌也不少,只能被他死死克制。

如此说来,继续跟赵大贵斗下去,就是上海的商人合力跟广州的商人们的库存较劲,不管双方谁胜谁负,于赵大贵都丝毫无损,还能扩大人脉,也就是所谓的不赚钱,只赚吆喝。

六月底的时候,洋行买办们终于妥协,一起找赵大贵说情,说前几个月商品价格紊乱,是一帮不懂规矩的小商人做的,实在不是大家的本意,又给大贵商行许了很多好处,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以后还是一起合作,重新订立价格同盟为好。

找赵大贵说话的有怡和、宝顺、太初、旗昌等大洋行,又有吴健彰、林阿钦等有实力的买办,甚至领事巴富尔都却不过面子,劝了赵大贵两句。

最后,赵大贵趁机将自己商行的生丝、茶叶、洋布等货物卖出一批,回笼一笔资金,赚了一笔钱,才点头同意跟大家一起合作,继续维持洋布两块五进价,三块钱出货的一套价格体系。

乱了好几个月的洋货生意圈总算平静下来,大家开始照常做生意,互相之间也重新变得和和气气,少了很多剑拔弩张。

不过,不管赵大贵还是其他商人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大家因为打不下去才暂时停战而已,一场更大规模的商战,随时有可能爆。

到了七月份以后,似乎因为大家不再扰乱市场,不再内斗,洋布生意似乎变得顺畅起来。

前一段时间,洋布零售的度忽快忽慢,但总体来讲一直在缓慢下降,但到了七月份以后,可能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做生意,零售度小幅提高了一些,也让很多经营洋布的商人常出了一口气。

如果洋布零售一直那样半死不活,大家都要考虑滞销的问题了。

不过,赵大贵看得很清楚,李心兰和徐文强制作的洋布销售趋势图中,就点出过洋布销售会起落几次后断崖式下跌,如今的好转只是季节周期性因素导致的临时提升。

七月初的时候,大贵商行又有了新动作,就是开始出售丝茶和洋布订单。

吴淞江南部、洋泾浜以北,靠近黄浦江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很多洋行和商铺都扎堆建立,就是赵大贵也看重这一点,在这个地方建造很大的西式商铺,青砖打造,外观精致。

本来,这个称作“大贵商行一号铺子”的商铺,是对外出售丝茶和洋货等商品的地方,每个月的交易量都挺不少,但也都是可以看见的实物,但从七月初开始,商铺里开始推出一项新商品,也就是货物订单,更准确说是提货单。

以其中最受欢迎的厂丝订单为例,别人在大贵商行以一包六十元的价格购买厂丝提货订单,就能以此订单为凭证,在三个月内可以从大贵商行,以每包六百元的价格获得生丝;

大贵商行以自己信誉对订单做出担保,如果不能按时供货,就要缴纳不菲的赔偿金。

厂丝是这段时间最受欢迎的商品,只是因为缫丝厂建立不久,生产能力较为有限,所以能提供的产品量不多而已。

赵大贵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上海最著名的是信用卓著,从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一章 生丝期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