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穿越重生>大穿越时代>第一百一十章、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六)
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掩护的日本舰队,也有两艘驱逐舰和一艘重巡洋舰,被盟军控制的猿岛炮台击沉,两艘驱逐舰中炮重创,还有两艘登陆舰触雷爆炸沉没,可谓是伤筋动骨、损失惨重。

就这样,这座日本帝国为拱卫首都而兴建的海防要塞,反而成了目前日军彻底收复国土的最大障碍。

在三次抢滩登陆猿岛失败之后,日军只得暂时放弃了速战速决的念想,只是派遣军舰在要塞附近游弋,不时轰击几枚炮弹,但由于舰炮口径不够,加上舰体本身的脆弱性,在跟要塞海防炮的对射之中非常吃亏——日本海军所有的战列舰目前都不在本土,唯一的一艘重巡洋舰,也已经被要塞守军击沉了。

因此,被紧急调来负责猿岛攻略的几艘日本驱逐舰和轻巡洋舰,不得不在要塞炮的射程外徘徊,偶尔凑近了打几炮,随即就像摸了红烫煤块的猫一样火速缩回来,其真实的破坏效果,充其量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与此同时,日军的飞机也在继续执行投弹轰炸任务,往已经千疮百孔的猿岛上炸出新的弹坑。

还有岸边的日本陆军,也寻找到可以目视猿岛要塞的阵地,在海边架起了各种口径的火炮,对猿岛进行昼夜不停的饱和炮击——毕竟这座岛屿距离海边只有一公里多一点,甚至连迫击炮都能打得到。

而且还是在陆地上打固定靶,靶子还这么大,这要是再打不中,那么整个炮组都可以切腹谢罪了。

虽然要塞内那些澳大利亚炮兵的反击同样狠辣,连续几次把日本陆军设在横须贺的炮击阵地炸得七零八落,但如今日军在战场上已经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损失多少火炮和弹药,都能很快再次重整旗鼓。

于是,各种口径的炮弹,各种重量的炸弹,就在这样一座仅有五平方公里的小小岛屿上反复轰鸣,演奏着一场不甚协调,但却绝对杀气腾腾的战争交响乐。连续半个月的炮击和轰炸之后,猿岛的地貌已经被严重改变,从空中俯瞰下去,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弹坑,而岸炮的反击也越来越微弱,几个炮台都相继哑火了。

不过,尽管如此,在日军犹如暴风雨般的炮击和轰炸之中,猿岛要塞那些耗费巨资兴建的地下工事,还是经受住了考验,大体上安然无恙。目前躲在猿岛要塞地下隐蔽所的几千澳大利亚官兵,也都耐心地躲在坑道里,随时准备跟日本人展开新的厮杀。虽然他们都已经清楚地知道,如今对于他们来说,胜利根本没有指望,覆灭也是早晚的事,可打起仗来照旧是那样的狂热彪悍,照旧是那样的士气高昂,

因为,这些亡国遗民已经不再是为了胜利而战,而是在为了追寻一场轰轰烈烈的死亡和毁灭而战!

这些澳大利亚人如今都知道了,他们的故乡澳大利亚,目前已经整个儿变成了日本人的土地。大和民族的残忍武士就跟当年白人屠杀土著一样,在将澳洲白人像害虫一样集体消灭,他们哪怕投降也是无家可归,甚至有着被就地清理掉的危险。就连他们的精神祖国不列颠,如今也已经在核爆的蘑菇云之中覆灭了。

——跋山涉水、舍生忘死地奋战四年,吃了无数的苦头,付出了惨烈的牺牲,结果却是丢光了所有的一切,这样巨大的反差,让这些自诩为铁血勇士的澳大利亚人根本无法承受:需要自己守护的家园已经属于别人了,等着自己回去团聚的亲人已经死光了。既然如此,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像一条狗那样,跪在日本矮子的面前舔他们的鞋子,哀求对方给自己留一条活路?愿意这样做的懦弱之辈,早已从这座深陷绝境的孤岛逃走了。剩下的都是宁死不屈的硬骨头,一心只想要得到壮烈的死亡,不负自己的勇士之名。

而与之为敌的日本人和苏联人,也很“慷慨大度”地满足了他们的这份心愿……

※※※※※※※※※※※※※※※※※※※※※※※※

今天是平安夜,不知是不是日本人也要过圣诞节的缘故,原本一直在附近海面徘徊的敌舰,从中午开始就消失了,而岸上的日本炮兵也停止了对猿岛要塞的轰击,头顶上同样不见了日本飞机的踪影。

就这样,在守岛官兵的困惑不解之中,自从开战之后,猿岛要塞首次迎来了平静的一天。

随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在白天一直保持沉寂,宛如无人岛一般的猿岛要塞,终于开始变得嘈杂起来。陆陆续续有不少满身脏污的澳大利亚士兵,从这座小岛的各个地方走出来,然后浑身无力地瘫倒在沙滩上,一点儿精神气都没有了——经过这么些日子的苦战,他们的衣服都已经快要变成了布片,一个个眼眶深陷,筋疲力尽,思维麻木,头脑呆滞,只想着出来看一看夜空和星星,呼吸几口新鲜空气。

毕竟,地下坑道里的生活实在难熬,那么小的空间里,挤了那么多的人,还一点都不透气,空气混浊不堪,沉闷得堪比奴隶船的底舱,甚至有人因为呼吸不畅,在里面活活窒息而死的。更别提在忍受着堪比高峰期火车厢的憋闷之余,还要听着敌人的炮弹犹如冰雹般地落在头顶,震下一蓬蓬的泥土和碎石……很多倒霉的澳大利亚士兵,都跟着被炸塌的防空洞一起被封在了地底,死得极端痛苦:呼吸窒息,胸肺受到巨大的压力,眼球突出,而最后一眼看到的仍然是黑暗——深邃的洞穴既保护了他们,又在最后埋葬了他们。

即使是那些幸存下来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章、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