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宋新梦>第一百二十七章 你怎么看

当晚为陆九渊的接风洗尘宴会,让茅庚见到了这位大宋知名的“心学”大师。

陆九渊的“心学”,说起来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那一套,当然,这是后世扣上的帽子。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无非是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善之心,你只要拂去尘埃,就能让这一颗仁善的心不再蒙尘。换成另一种说法,便是你内心中天生就存在着“真善美”,你只要潜心去发现,某一天你会突然之间顿悟,原来真善美就在自己的心中,恭喜你,到了这个境界,你便有了成为道德达人的潜质。

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本来各有千秋,但陆九渊和朱熹却之间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学术论争,这便是鼎鼎有名的鹅湖之会。

话说淳熙二年(1175年),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陆九龄来到信州铅山鹅湖寺与朱熹相会,吕祖谦的本意,是希望弥合朱熹与陆九渊兄弟之间的分歧而“会归于一”,但双方进入角色之后,在学术上互不相让,引发了一场长达十几天的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大体来说,朱陆之争,既有本体论的问题,也有认识论的问题,还有方fǎ_lùn的问题。

按照后世的说法,两人分歧的焦点集中在是否以心为宇宙本体。朱熹以心与理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理是本体,心不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陆九渊则以心与理为一,心为宇宙本体,以心统贯主体与客体。

朱熹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心具众理而应万物,故主张即事穷理,通过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的积累,“格物致知”,最终达到豁然贯通,掌握天理;陆九渊则认为心涵万物,心即众理而成宇宙,故主张先立乎大,掌握宇宙最高法则,主张离事自悟,内求于心。

朱熹认为理在物(气)中,一理散为万殊,物物各具其理,而主张即事即物,穷究其理,注重讲学读书,泛观博览。陆九渊则认为理在吾心,吾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良知良心所固有,故主张发明本心,注重反身而求的“养心”,反对一味讲学读书,认为讲学那样只能流于支离,只有存心养心的内心自我悟求,才能见心明理,达于易简。

对于朱陆之争,茅庚的看法是,从道理上讲应该是朱熹的理学更站得住脚一些,但从感情上,茅庚更加倾向于陆九渊这一边。无他,这都是因为民国反思得出“理学害人”所致,而一句“存天理灭人欲”,就让茅庚对朱熹反感之极。相反,“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有着吞吐天地的豪气,还有,“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种话,大约也只有陆九渊才敢说。在大宋的这两个思想家中间,茅庚当然更愿意与陆九渊合作。

第二天,捕鲸炮还无法试射,所以,连大炮的试射一起,都推到了第三天。

于是,第二天,茅庚作为主人,特意带着陆九渊参观了一圈。

陆九渊作为军器少监,从此就是高雄都作院的直接主管,茅庚如今万事小心,自然会有主动移交的觉悟。

火药厂已经在生产提纯的火药。

大宋原本所用的硝所含杂质太多,与硫磺、木炭的配比也不是最佳配比,因而爆炸的威力大打折扣。

如今的硝都是经过鸡蛋清和动物胶反复提纯的,配比也更加科学,因此新生产的火药威力比之昔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参观完制作地雷的工厂,陆九渊的心情开始雀跃起来。

“象山先生,你怎么看?”,一看陆九渊面露喜色,茅庚也不忘要让他发表一下看法。

“同甫兄在信中极力褒扬,茅特首果然没让陆某失望!陆某算是来对了。不过,好像改进火药和发明地雷还不足以体现茅特首的才智,明日待陆某一睹大炮的威力之后,陆某才能发表完整的看法。”

好嘛!陆九渊说话其实还是很中听的。茅庚觉得,陆九渊这番话已经是了不得的表扬了,心里一时很是受用。

下午的时候,茅庚又领着陆九渊去看了除军器制作的其他工厂,陆九渊越看越是高兴。到得最后,陆九渊便觉得有必要问茅庚一个问题:

“茅特首,关于收复故土,北定中原,你怎么看?”

“象山先生若是肯在高雄这里陪我三年时间,我想,三年之后,便可北定中原。”

按照陆九渊的追求,必定有此一问,茅庚一点也不奇怪。茅庚觉得如果一切顺利,再过一年左右时间,就能让大宋确立军事优势,不过就算是在这个时代,战争一样也是综合实力的比拼,茅庚觉得稳妥起见,经过三年的工业化发展,才能确立横扫金兵的全面优势。

“茅特首抬举陆某了,其实用不着陆某在这里,三年之后,也可一战而定中原。陆某何德何能,让茅特首如此抬举!”

茅根肃然道:

“象山先生昔日在国子监讲学,有一段话在下是记得清楚的——‘圣人重中国,贱夷狄,非私中国也。中国得天地中和之气,故礼义之所在。贵中国者,非贵中国也,贵礼义也。’,先生讲得精辟,在下佩服之至。”

这个佩服不是恭维,那是茅庚发自内心的佩服。茅庚觉得,陆九渊的这一段话,完全可以翻译为几个版本。

翻译成后世美帝的版本,那就是咱中国的“仁义礼智信”是普天之下的普世价值,所以中国高人一等。凡是拥护或者向往中国的,可作盟友,或者可资合作。至于反对中国的,就是背离普世价值,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七章 你怎么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