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秦将魂歌>第二百六十六章 大户的粮食(一)

“蒙将军,我看那启封县令,是在睁眼说瞎话,肯定是他将粮食藏了起来······”

告别启封县令一行人后,更老汉不住的顿着手里的拐杖,口内愤愤不已。

危难时刻,人们痛恨的,往往不是兵临城下的敌人,而是更加痛恨见死不救的同胞。

启封县令一口咬定,启封再没有额外的余粮。更老汉亲眼目睹,启封县令对身处秦军大营的四万魏国黔首,没有任何的帮衬之意。

秦人还给我等一万粥喝,尔等身为魏人,却见死不救,还不如秦人呢。

更老汉心里越想越气,破口大骂:“蒙将军,这些贪官污吏,还望将军派人将他们枭首示众······”

“是啊,更老汉说得对。”

“枭首还是便宜了他们,得夷族。”

······

跟随秦军前来的魏国老人,纷纷出言附和。

蒙恬特地到启封筹集粮食,为的正是难民营额死亡魏国黔首。想要不每天喝稀粥,就得从启封把粮食拉回去。

“更老汉,都活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一开口就打打杀杀呢。”

战国大争之世的人们,气概果真与后世不同凡响。

“仅仅凭借刀剑,可是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老汉不是说了么?启封城内,不是还有大梁商人囤积的粮食么?”

“我只是气不过,启封县令身为魏人,竟然不管我等的死活。”

更老汉口里哼了一声,一颗牙齿咬着嘴唇,当真是咬牙切齿。

“启封县令这样的态度,启封的商人,会乖乖的交出粮食来吗?”

内心深处,更老汉有些担心。若是无功而返,秦军白跑一趟,他这个出主意的人,只怕也讨不了好。

营内的三老,可是随时可以换人的。

“车到山前必有路,事到如今,只能见机行事。”

蒙恬步入城内的一处驿馆,已是太阳偏向西头,快到了暮食的时候。

没有电灯的年代,吃晚饭的时间都比较早。要知道,晚上点油灯,可是需要耗费钱财去买灯油。

驿馆有些破旧,好在设施齐全。

蒙恬命令士兵在驿馆周围扎营,暮食过后,由一队秦军去轮换城墙上的士兵。

“更老汉,暮食过后,我带你等前去拜访城内的富贵之家。”

蒙恬就着干粮,思想着城内的大户,似乎没有特别显眼的人物。

启封,真有粮食么?

······

“那秦国将军有何举动?”

暮食过后,启封县令不安的沿着桌案来回走动。

蒙恬的生气,他能感觉得到。只是蒙恬并没有表现在脸上,启封县令才如坐针毡。

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比那些一言不合就喊打喊杀的秦国将领,要难对付得多。

“蒙恬驻扎在驿馆周围,城门的兵卒,仿佛还增加了人手。”县尉恭敬的站在一旁,如实回答。

“驻扎就驻扎吧,反正老夫也不打算有什么轻举妄动。”

启封县令说的倒是真的,眼下赵国、韩国一灭,秦国大军遮天蔽日,他可不会愚蠢的伸出脖子去。

聪明人,不会叫嚣着赤膊上阵,背后给秦人使点绊子,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大人,我看大梁是没救了。”

县尉有些犹豫,怔怔的望着青铜灯中,不多的灯油已经见底,灯芯草上的火光渐渐变得有些黯淡。

“我等现在玩弄这些小手段,阻挡不了秦军的堂堂之阵。即便秦人没有在启封筹集到粮食,不过也是从关中运粮而已。”

“关中自从修建了郑国渠后,从此成为天府之国,年年丰收,秦人东征西讨,才有足够的粮食。”

启封乃是大梁的商人周转之地,消息灵通。从关中回来的商人,带回来了不少秦国的见闻。

“哼,说起郑国渠,真不知道韩王安是怎么想的,竟然想出派人给秦国修水利的馊主意。”

启封县令神情有些落寞,他玩弄的这些小手段,对秦国攻伐山东六国,没有丝毫影响,只不过是隔靴搔痒。

秦国咸阳的君臣坐镇,合作无间,调度有方。年轻的秦王,亲政之后,短短不到十年,连灭三国,这是战国七雄并立以来,从没有过的丰功伟绩。

赵武灵王攻灭中山,前前后后夹起来,可是差不多用了二十年。

曾经的中原霸主魏国,即将成为倒在秦军战车下的第四个国家。

“大人,那秦国将军带人出了驿馆,前往白府去了。”

这时候,县府的功曹,急匆匆的奔了进来。

启封县令猛地睁开了眼睛:“蒙恬去白府,难不成还想找人借粮?”

······

启封南边的一处不起眼的府邸,门前摆放着两件陈旧的石像,大门上的朱漆,有些脱落。

火光映射之下,这处府邸,怎么瞧都不像巨富之家的样子。

门楣之上,空空如也,没有笔力虬劲的书法牌匾。

要知道,中国人重视门楣的传统,可以绵延到了两千多年后。

“这就是白府?”蒙恬皱着眉头问道。

“不错,这确实是白府。”

蒙豹心里有些打鼓,不过他亲自问过城内的黔首,应该不会错的。

只是到了白府跟前,才发觉不那么容易辨认。蒙豹走了不少地方,稍显富贵的府邸,哪个不会光鲜的在门楣上挂上牌匾。

“那先去敲门吧,递上我的拜帖,态度和气一点。”

“诺。”

蒙豹接过蒙恬手里的一片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六章 大户的粮食(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