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新宋>100 军制

将文天祥与王道夫这两个文人分开,省去了不少的麻烦。

然后再向陈吊眼征询,才知道王道夫还是有些排挤文天祥的意思,但是陈吊眼却是不明白朝堂之上的沟沟坎坎,只是隐约听王道夫多次提及了张世杰,而且认为文天祥应该回南剑州,为朝廷守好福建门户。

以备朝廷返回福州建立行朝,其实文天祥也没有说什么,只是以为,既然皇上都没有让自己回去,那么王道夫就纯属于多管闲事。

就这么一点小事,又牵涉到了派系之争了。

到底张世杰在顾忌文天祥什么呢?

他不是已经大权在握,并且拥有重兵了吗?

幸亏靠的并不是这些人啊!

赵昰长叹了一声,就忙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去了,这些读书人,要不是现在大宋普遍的识字率不高,这些读书人,他是一个也不想用了。

要想达到反攻的目的,必须要自成体系,赵昰将王道夫和文天祥分开,单独留下陈吊眼,其实就是这个目的。

要建立新军了!

郑虎臣的破虏军已经许诺给他了,现在还没有一兵一卒,这个要解决。

而陈吊眼手下以游侠组成小型队伍,所构成的战斗力,也进入到了赵昰的眼里,他想要建立特种兵小队的yù_wàng越来越强烈了。

既然是新军,那就要区别于大宋之前的军队。

其实赵昰早已经在下手了,成立独立团,先不说赵昰从上辈子带来的低级趣味,就说独立团,其实就是撼动大宋此时军制的最好基石。

其实大宋此时的军制非常混乱,特别是是被逼迫到海上之后,各种建制基本上都被打破了,弄得军营里兵非兵、将非将的。

而且各种官职错综复杂,弄得本来心思缜密的赵昰都飘飘欲仙的。

大宋的军队编制由大到小依次为军、将、部、队。

按常用实职,驻屯大军的军队主官由小到大依次是:训练官、部将、准备将、副将、正将、统领、统制、都统制、制置使、宣抚使。分别对应赵昰上辈子所谓的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和军长,乃至军区司令等等。

部队人数和编制一般不固定,相同编制的部队人数能相差几倍。通常训练官为一队首长,每队五十人。

队下还有拥队、押队、旗头等名称,士兵也分几等,还有随军民夫。

这也是赵昰成立独立团的主要原因,至少自己听着舒服不是,反正自己是皇帝,既然弄不清楚,那就不去了解了。

索性趁着这个烂摊子,成立新军,而独立团,就是一个新军的雏形。

自己要成立新军,就必须以能读书写字,但又不至于只会读书写字的人为主,赵昰心里很明白,找大老粗当兵有好处,但是对于以后的长久之计,却是助力不大。

所以,自己的嫡系军队必须都识字,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正所谓的宁缺毋滥,也要打好基础。

往下推,次一级的军队,军官必须要能识文断字,而且除了训练以及指挥的职责外,还要有教授自己属下识字的职责。

再往下推,就只能成为附庸军,待到会识文断字之后,才能再次得到晋升。

然后就是蕃兵,这是陈吊眼给予的建议,特别是许夫人的畲民、琼州的黎人中抽取,作为合作的一个开端。

虽然赵昰一直想要弘扬的是大汉民族,大宋子民,但是对于这些支持自己的少数民族,也不能忽视,关键时刻也要他们的支持。

大宋此时已经没有了名将,赵昰只能靠着自己的上辈子的经验,还有一个草莽出身的陈吊眼,来商议这件事。

不,陈吊眼此时应该叫做陈大举了,入朝为官再叫绰号,特别身为皇帝,喊臣子绰号,是很失礼的事情。

赵昰不会和士大夫阶层去商议军队的事情,因为如果那样,估计会争议到大宋真的灭亡,也没有什么结果。

进入广州几天,由赵昰所定的大宋军制,就已经初具雏形了。

排名第一的当然是嫡系独立团,定编九十组,其中十组为斥候组,归皇帝直接指挥。

此时不宜扩编,而且还要有缩编的可能,因为需要大批量的基层军官来教导队伍,暂时人数不变,由各军甄别识字的士卒前来独立团轮岗。

意思就是从各军如果抽出一百能够识文断字的士卒过来,那么就打散分入独立团之内,而独立团则会抽出一百人,分入各军进行教导。

排名第二的是新宋军,如苏刘义的贪狼军,郑虎臣即将成立的破虏军等等,都属于新宋军的一股力量,每军定编三百组,视功劳而奖励编制,但是以五百组为上限。

大概意思,就是每军不能超过五千五百人。

排名第三的是蕃兵,由支持大宋的少数民族组成,编织不限,但是必须编组,以利于调动。

排名第四的是预备兵,这个预备兵,可不是预备役的意思,而是由各军受伤失去作战能力的老兵为主要骨干,然后搭配上超过四十岁以上的老兵所组成的精干队伍,由教授、训练新兵的职责,而且平时负责地方治安,择优可任地方官吏。

大概的意思是,以后收复失地之后,这些预备兵有可能会负责当地治安、招募兵勇,甚至可以作为一地主官的可能,也是给作战的兵卒们吃一个定心丸,就是说打仗不要怕受伤,受伤之后,朝廷依然会大用。

最后,就是赵昰成立的新型兵种,工兵。

顾名思义,工兵


状态提示:100 军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