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哥,我们讲的是认识论,但是,还有一个价值观,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你说对吗?”
孙甘露说过: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能求得一官半职,难免要舞文弄墨一番。套用这句话:一个读书人如果饱食终日有闲时间,难免要思考点哲学问题。
我们思考哲学问题时有个误区,就是以为自己思考的内容是自己的新发现。其实不是,我们所直接面对的问题,古人大多已经思考过,并给出了千奇百怪的答案选项。如果你书读得够多够透,就知道,很多问题不值得思考,你能够想到的,古人已经想过了。
古人那么多,聪明人那么多,书籍那么多,还真是负担,搞得我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东西,一翻书,才发现,人家已经有了n个答案。
这就是文科生的不可承受之重。文科,人文社科类的简称,它是探讨可能性的。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探讨必然性。
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虽然他是典型的文科生,但其学术源流,来自于美国当时的实用主义,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很大。他的前一句用来形容文科,后一句更像是理科的研究方法。
当然文理分科也是近代的事,其实有许多东西,是分不好的。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搞不清楚,为什么地理属于文科。其实地理,比较确定地属于理科,地球物理,哪个不是自然科学的范畴?还有历史是文科,但其中的考古学,又有大量理科的成分。比如,通过碳14测定年代,就是物理的测试方法。
人的思维模式究竟是理科研讨的内容还是文科探讨的内容?这个恐怕不一定。因为假设可以有千万,可以大胆推测,但真相只有一个,需要小心求证。
当然,面对一大堆的选择,判断的倾向或选择的习惯,受价值观严重的影响,这是肯定的。
我只能严谨地回答这个爱钻牛角尖的人:“小苟,价值观影响人的判断,这肯定是影响思维模式的。当然,与之同样重要的有生理、心理、习惯等各类因素。”
我这种回答,是典型的文科生回答,就是把可能的因素尽量罗列,貌似给出了许多答案,实际让人不知所云。如果用理科的方式回答,应该说:有几项影响因素,各占比多少,等等。
“庄哥,我跟李老师在一起时,经常听起他说,今天人心不古、道德堕落等之类的。我发现,许多老一代知识分子,都有这样的感叹,这是不是有道理呢?”
“我只能说,他们这样感叹是有原因的。但他们的结论,是没有道理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当年在班长那里,看到他的一篇笔记:绝望的老人价值观。其实,绝大多数老人的价值观都是绝望的,不管在哪个年代。因为,他们的人生是绝望的。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明显听到死亡的脚步,感受一切皆空的现实,绝望中还寄托着一点点残存的希望,虽然他自己也知道,那一点点的希望,恐怕也是没影的。
不要说王师能不能北定中原,在他儿子活着的时候。就是北定了中原,他儿子祭拜,他能不能听到?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接收并感受到人间的信息,这都是没影的事。
人们总爱美化逝去的岁月,这估计与大马哈鱼临死前拼命游回出生地的冲动一样,叶落归根,也是人类的冲动。但是当树叶落下来,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一片树叶,落下来的命运很可能被人扫掉,估计是归不了自己的根的。
看得出来,小苟是一个真诚发问的人,那我就不得不给他谈论一些思考经验。当然,人生经验我没资格谈,因为我也不比他大多少,况且,经历也不一定比他丰富。
“中国传统的知识逝去的年代,这与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外国人怎么样,我不说,我只说,你接触的中国知识分子。”
我把话题框定在一个可以讨论的狭窄范围,免得出现大而无当的局面。许多人,在真诚讨论问题时,不确定外延的边界,结果,容易变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连话题交集都没有了。
就像大学生写论文,刚开始提笔时,真有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但议题太大,根本无法严密论证。这种学生是老师最头疼的,因为空泛,所以经不起推敲。
议题范围小,论证起来,才方便。
我们看论文题目,一般字数越多的,外延越小,越严谨,结论也更可靠些。题目字数越少,外延越大,越空泛,其实结论也似是而非。中国古代的散文,或者说政论文,往往题目字数小,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对大多数人的能力来说,这是不可靠的,只能说明作者胆子大。
要貌似能够证明一个大道理,不用逻辑,就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这是不科学的。比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名篇,在当时,很有意义。但在今天,完全不符合逻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这纯粹是打比方,木的长短与水的远近,与国之安定,有必然联系吗?取类比象的笑话还少吗?世有五行,人有五官,这种笑话,还要讲吗?
当然不是说这篇文章不好,他给皇帝打比方,是劝说皇帝。最后的结果,皇帝听劝了。文章起了作用,说明他写得好。但有作用的东西,道理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