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大宋燕王>第537章 回京复命

钱财快速流通,整个国家生产生活才有活力,远洋回易意义重大。

陆游通过杨丛义的解释,想明白一些道理,他的心结解开了,如释重负。

与此同时,他对朝廷政策制定的深意和政令运行规律也有了一些自己理解,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多了些了解,整个大宋如今面临着什么危险,他有了较为清晰的感知。

几番深谈之后,陆游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对回易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他认为船队从异域带回来的东西,人人都觉得奇货可居,在大宋高价出售,可以赚大钱,那么运到西夏和金国,肯定也能卖出好价钱,或者直接跟他们交换,换一些大宋用金银都买不到的东西,比如马匹和牛羊。

陆游的这个想法很好,杨丛义马上开始考虑此事的可行性。

大宋自从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丢失,马场也全部落入金人手中,如今唯一的一个马场在荆湖,但马场面积有限,产出的马匹也不过才数千匹,加上大量百姓南渡,很多土地被开垦成农田,没有大片牧场,根本养不出好马,甚至连牛羊都成了紧缺物资。

如果真能通过西洋货从金人、西夏人换来大批马匹和牛羊,一能解决战马和运力的问题,二能增加耕地的效率,大宋每年的粮食产出将有一定增加,还能解放一些劳动力,他们又能从事手工业,或是其他农业生产,制造出更多商品,运往西洋,换回更多货物,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大宋的局面将会大大改善,将来不费一兵一卒,掏空金国和西夏也不是不可能。

不管此事是否可行,杨丛义对陆游的想法还是大加赞赏,至少他开始认真思考回易的意义,真正开始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

几天后,神舟到达明州。

沈缙带领的船队已经跟闻风而来的各路商贾展开交易,就在杨丛义、陆游达到回易营地的当天,便有三船货交割出去。

截至当天,已经签订交易契约,而还没来得及交割的货物就有三十船之多。

绍兴、明州一带的商贾,甚至是从扬州、临安赶来的豪门大户,比等待在泉州多日的富商更加疯狂,他们的采购不论货物细分种类,也不论价钱,更不论数量,直接就从船册上挑选,要么一船,要么两船。

那些拿着一百万两、两百万两银子来采购货物的小商贾直接靠边站,根本轮不到他们上前,虽然回易船队一再强调先来后到,公平交易,然而在巨商豪门面前,小商贾哪有抗衡的资本。

眼看只有三十多艘船货物尚未交易,杨丛义不得不让沈缙放慢交易速度,这些货不能在明州全部出售,还得给临安留一些,至少得留下十船。

朝廷是要脸面的,大宋又有这么多官员,每年节日很多,赏赐的东西不能千篇一律,今年赏赐半领衣裳,明年再赏半领,肯定是不行的。

回易处是为朝廷办事,说是只要赚回钱来就行,若是真的只给钱,不给留几船货,那肯定是自讨没趣,杨丛义又不傻,这种事他当然要考虑。

还有,临安勋贵和朝廷大员很多,但真正有钱的并不太多,他们的财力根本无法跟豪商巨富相比,以他们的身份地位若用不起西洋奇货,那么回易也就别想再继续做下去。

当年有回易之功,汤鷽却被流放琼州担任一个小小的地方官,而他也被打发到昌国海岛,后面更是让他去了广南,经过这么多年,他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前的那番经历跟跟他们不无关系,或许便是当年船队回来大肆售卖奇货,却没有考虑那些家底并不丰厚的勋贵和高官大员。

船队在明州的交易,陆游加入之后,杨丛义便不再关注,也极少插手,那些商贾采买多少全凭他们的财力,对船队来说,他们买的越多越好,因为这样,船队就省事了。

调拨了十五船不对外出售的货物严加看护之后,交易速度骤然加快,几天之内剩下的货物全部几乎全被采买一空,除了两船蓝色的矿石,还有一些看起来没有多少价值的东西。

至此,回易船队的交易基本结束,因为剩下货物不再对任何商贾出售。

杨丛义、沈缙、陆游三人将账目汇总,共同核对之后,得出了最终数字,九千三百五十七万贯,减去前一次回易处的欠款,再减去这次要付给商贾的货物采购款、给几大官窑和织锦院的货款,以及借来的钱和利息,目前赚取的钱财达到五千六百多万贯,朝廷交付的回易任务已经完成。

既然货物售完,回易基本结束,杨丛义马上带着陆游乘坐神舟返回临安复命,沈缙则继续留在明州负责剩余几十船货物交割和船队收尾的一应事务。

当十八艘海船加上一艘神舟在临安城南的钱塘江中出现,引来了不少人临安百姓围观,比这更大的船队他们经常见到,但如此巨大的神舟,见过的人却是少数。

船队在江边靠岸,消息很快传进临安城,传进皇宫。

勤政殿。

赵构在批阅奏折和各地上报的民情文书,从他微蹙的眉头可以看出,他现在心情很不好。

批阅一份奏折之后,他将手里的朱笔放下,不由的叹息一声道:“要是秦桧还活着,就不会有这么多事。”

而他身旁侍奉的内侍却道:“奴家说句官家不爱听的话,秦相之前都是在蒙蔽官家。一村一镇每天都不知道有多少事,何况大宋的天下这么大,州府数百,县乡不计其数,怎么可能没有祸事发生


状态提示:第537章 回京复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