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唐末昭宗>108、留一条生路

看着十几个被抓起来的儒生,张顗大声喝道:“陛下,难道要把儒门一网打尽才善罢甘休吗?”

李晔淡淡的说道:“芝兰挡道也不得不除,何况是你们儒门。”

张顗抗声道:“儒门为大唐的稳定立下犬马之劳,如今却被陛下弃之如敝履。难道陛下就不怕百年之后,被天下人所耻笑吗?”

李晔冷冷说道:“张公是说牛李党争?还是甘露之变?要不是你们这些文人搬弄是非,争权夺利,朝廷的权力会落入藩镇、宦官的手中吗?

还有长安之变,您们儒门不但与世家大族勾结,还与外藩、宦官沆瀣一气。要不是将士用命,朝臣齐心,朕的骨头都能拿去敲鼓了。

试问,就这样一个寡廉鲜耻的学派,朕为什么要去相信?你们又有何德何能让朕相信?”

张顗一颤,但还是镇定道:“陛下此言谬矣,那些不过是些许败类,并不能代表天下儒生。只要陛下持身以正,朝中必然正人盈朝,天下必归于一统。”

李晔嗤笑道:“朕的兴庆宫可没有对着花街柳巷,不像堂堂国子监,正对面就是青楼。朕实在不清楚,那些喜欢在青楼卖弄才学的儒生,对大唐帝国有什么用处。”

张顗红着脸说道:“陛下,三人行必有我师,诸生高谈阔论也是为了交流知识。”

李晔笑道:“这么说来,朕也可以去青楼交流了?”

“……。”张顗一阵哑口无言,吭哧了半天之后,说道:“陛下,今次还请就事论事,儒生现在大为不满,皆是因为科举被停。还请陛下重开,以安天下儒生之心。”

“朕并没有停止科举。”李晔答道:“非但没有停止,还一年考试两次,难道你们还不知足吗?”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给了普通百姓一个上升的通道,让那些寒门弟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仅如此,它还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学习狂潮,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让国家变得更加的稳定。

只是,唐朝的科举是以进士科为重,但是那些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实在没办法了,只得加试诗赋两篇。

结果那些举子干脆潜心词章,以写出华美的诗词为能。

这样的家伙在后世顶多进文联,可在大唐却可以得到重用,甚至在十数年间,就会提拔成一国的宰相。

张顗大声道:“陛下的科举,考的是什么?法律、数学、经济等等杂学,与圣人名教比起来,不过是旁门左道而已。

陛下如此倚重,必然是本末倒置,一旦人心散乱,大唐便不再是中华,与四方夷狄又有何区别?”

李晔道:“听张公这么一说,朕有所悟了。”

张顗一喜,说道:“陛下只要能痛改前非,重新重视儒门。我可以保证,不需数年朝中必充盈正人,野外再无遗落贤士。四方教化,海内混一,当易如反掌。”

李晔笑道:“张公想多了。朕以前一直奇怪,儒生为何多贪婪之辈。现在看来,他们是不懂律法。交上来的报表颠三倒四不说,还有三七二八者,原来是不懂算学。只要执政一地,必然是横征暴敛,逼得百姓逃归山林,原来是不懂经济。

张公,你教教朕,这样的废物不全部驱逐掉,难道要留着祸国殃民吗?”

张顗双眉倒竖,大声喝道:“这么说,陛下是不给儒门一条生路了?”

李晔道:“儒家不过是一门学说,当年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才将其捧上神坛而已。今日朕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将其正本清源而已。”

“正本清源?你这是要挖断儒门的根!”张顗咆哮道。

李晔道:“如果你们继续阻挠改革,朕并不介意连根拔起。”

张顗道:“你这会将华夏变为夷狄,置神州于万古长夜。”

李晔嗤笑道:“张公,咱们居住的其实是一个星球,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它自己都会旋转。也就是说,不用你们儒教,百姓们照样过日子。不要搞得自己多高贵似的,你们不就是多读了几遍四书五经。真要放到农村,连自己都养不活。”

张顗听了更是暴露,指着李晔骂道:“你有辱斯文!”

“不!”李晔伸出一根手指轻轻摇了几下,说道:“有辱斯文的可不是我,陇右谁不知道戴祯是个细作。可他在不久之前,还被各位老儒称为儒门之望,不世出之贤者。”

“你……。”张顗头上青筋直冒,喝道:“要不是陛下将他放逐清水盟界,他又如何走到这一步。陛下难道不知,君不正,城投国外吗?”

李晔道:“投国外,朕并不反对,甚至还持鼓励的态度。毕竟,儒门只会毒害大唐子民,将他们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羔羊。何不祸水东引,去毒害那些吐蕃、杂胡。或许百年之后,大唐的军队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将这些地方匡复。

可惜,这只是朕一腔情愿。哪位戴祯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着杂胡偷袭、屠杀自己的同胞。还恬不知耻的说,要杀尽天下的唐人。如此丧心病狂,难道是一个儒者该做的吗?”

张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是“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

李晔也不搭理他,对黄靖道:“把主犯带上来吧!”

“带主犯柴宗敏。”黄靖朗声说道。

不大会儿功夫,戴着镣铐的柴宗敏被拖到面前,磕磕巴巴的说道:“小民叩见陛下。”

李晔冷冷道:“朕可不敢有你这样的百姓,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买


状态提示:108、留一条生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