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黎明,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偃旗息鼓,沿着涡河大堤向东南方向绝尘而去。m.
另一支数万人的大队伍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停顿于涡河以西约二十里的地方。在得知朱仙镇的官军主力南溃之后,这支部队似乎找到了方向。他们径直转向南去,向着扶沟、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项城方向前进。
而在更早些的时候,在朱仙镇外围的官军主力毫无征兆地开始了总退却。
只见无数的官军像突然传染了失心疯一般,鼓噪着放弃了阵地,沿着朱仙镇经尉氏到郾城的大道一路向南狂奔。
士卒们脱掉了碍事的甲衣,扔掉了沉重的盾车,抢走了所有能代步的骡马。他们没有组织、没有指挥、没有旗号,一支军队所应具备的所有纪律都没有。他们有的,只是不顾一切逃出生天的**。
常闻:兵败如山倒。
十数万人一齐逃命,那条年久失修且并不宽阔的道路如何能容纳?
好在豫中平原一望无垠,两条腿行走也并不依赖道路。
当官道人满为患之时,溃兵们迅速向官道两旁的荒野转移,转眼间便形成了一道数里宽的潮头。
这潮头汹涌向前,吞噬了面前所有的一切。任何试图阻挡潮头前进的人,都逃不脱被践踏、被踩扁的悲惨结局。
军官们所能控制的,顶多就是他私人豢养的那小群家丁亲将。
将主平素通过家丁亲将来控制军队的做法,在这个危机的时刻完全失灵了。
这些家丁亲将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便是裹挟着他们的将主一起逃跑。而将主也在亲兵的鼓噪下,半推半就地被拥上了战马,向着远方奔去。因为将主们知道,只要手下的家丁亲将还在,重建军队保住富贵无非还是粮饷不足的老问题。毕竟粮饷难得,而当兵吃粮的人在乱世里多得很!
小兵小将们跑了,那么他们的统帅们呢?
……
太子太保、左都督、挂平贼将军印的总兵官左良玉,亲领他的前营精锐,以整齐有序的行军队列,走在了整个溃逃队伍的最前方。
因为在出发前尽力收集了各营马骡,加之准备充分、组织有力,并且有左良玉的亲自坐镇,所以七千步骑兵迅速拉开了与身后溃军的距离。
黎明时分,这七千步骑兵已经通过尉氏县城,距离朱仙镇约八十里。
前方不远处,便是进军时曾经徒涉过的一条干河沟贾鲁河的支流洧水。只要通过洧水,那么他们便可以按照计划在鄢陵城进行短暂的修整和补充,进而依托鄢陵城接应溃退的主力,对试图截击主力的流贼进行机动打击。
然而,就在左良玉沾沾自喜的时候,前方探马突然点响了号炮。
很快有人来报:流贼依托洧水的河床构筑了工事,正在以逸待劳,等着大名鼎鼎的左平贼自己送上门去(注一)!
闯贼是在围城打援!
凭借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一个正确的判断。
流贼明围开封,暗图援军。援军一灭,开封城必然陷落。
趁着朱仙镇两军对垒,流贼发扬人数优势,从北经西向南用壕沟画了一个百里之长的弧线。这个弧线北起朱仙镇,挡住官军北进开封之路;南至洧水,隔断了官军与后方基地郾城、汝宁、甚至是襄阳、德安的联系。
断绝粮道与饷道的官军由此只剩下了三条路,要么向流贼防线拼死进攻,打通与开封之间的联系,并经过黄河以北进行补给;
要么坐以待毙,在朱仙镇被困死、渴死或者等待更可怕的兵变;
要么向东南撤退至南直,把汝宁府和他身后的整个湖广彻底敞开!
不顾一切冲出去!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二个正确的判断。
兵法上说,处处布兵,则处处漏洞。
贼军的主力既要部署于朱仙镇以北,防止官军冲进开封城;还要部署兵力于百里防线,防止官军向西南突围。
即便贼寇五十万之众一起上阵,这条百里防线也一样单薄。只要集中力量猛攻一点,必然能够杀出一条血路!
后继部队凶多吉少!
左良玉迅速做出了第三个正确的判断。
杀开一条血路不难,自己的骑兵突围也不难,难的是后继部队突围。那些步卒行军八十里到达此地,早已经是精疲力竭。流贼以逸待劳,岂非是羊入狼窝?
正确的判断才能形成正确的决断。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谁也不知道马背上这位高大的山东汉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很快,亲兵们清楚地听见了大帅沉着的军令:
加速前进,坚决冲过洧水!通过洧水之后,直接前往信阳!
如果左良玉的命令仅仅如此,那么朱仙镇之战的最终结局就会与本来的历史相差无几。
但左良玉在短暂的犹豫之后,一句话脱口而出,再度改变了历史进程:“快马告知后面各营,本帅亲自为他们开道!若是冲不出去,便离开官道,向东南方向撤退!”
后来的人们重温历史,对左良玉的这个命令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从主观动机上分析,有人认为左良玉良心未泯,希望跟随他多年的部下能够逃出生天;
有人认为左良玉祸水东引,希望能将流贼主力引入南直隶方向,减轻他老巢襄阳府面临的军事压力;
有人认为左良玉居心叵测,希望借此干掉丁启睿和杨文岳,让他们承担朝廷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