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把几本奏章递给李不弃,李不弃略略一看就出离愤怒了。
知谏院的张方平说:“缘边骑兵,计畜一骑,可以赡卒五人。西戎出善马,地形险隘,我骑诚不得与较走集也。多留马军,既不足用,徒索刍粟。”又说“边城一马之给,当步卒三人,既多羸驽,不任驰敌,平时虚糜刍粟,动辄兼人赍送。若今后所发缘边屯驻马军,约度足以巡逻外,稍用步人替还,宽减调度,此其略也。”
因为使用骑兵的方法错误和管理不善就解散骑兵,李不弃还没见过如此的傻瓜。
知陈州的宋祁建议“损马而益步”,就是减少骑兵增加补兵。而理由竟是“臣料朝廷与虏相攻,必不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则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
这就是彻底不准备和西夏打了,是要大宋摆出一副专门被动挨打的样子啊。没想到竟有这么蠢的人。
还有一个认为“契丹、西北,马所生,而民习骑战,此天地之产也”,而大宋“利强弩”,因此“舍我之长技,勉强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他认为宋人运用弓箭是扬长避短,而不主张学习和训练骑射技术。
赵祯见李不弃看得差不多了说道:“朕也记得茶马交易之事,因此想减少给赐给夏人的茶叶。只是诸卿皆以为养马也于我战力无异,不如早日息兵与民休息。”
看来皇帝还是有想法的,这就好。李不弃想了想说道:“陛下可知,若是大宋没有骑兵,就像是一个人只能挨打不能还手。夏贼兵微将寡,小子估计无论是三川口还是好水川,元昊都是调集倾国之兵。他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不用担心我大宋军队进攻其他的地方。若是当时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元昊必定要分兵防备,绝对无法集齐兵力进攻我大宋。请陛下深思。”
赵祯虽然不懂军事,但是却知道既然祖宗重视骑兵,又设牧监养马肯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也想不给西夏茶叶,以茶马交易换回些马来充实骑兵。可是大臣们急于停战,恨不能立刻答应了西夏人的条件,因此纷纷上书说战马是拖累。这种论调听得多了,赵祯耳朵软的毛病又犯了。
但是幸好现在身边不是有个李不弃嘛,而且是主张茶马交易的,因此皇帝才把李不弃召来。
见李不弃态度坚决,赵祯心中的天平又向李不弃这边倾斜回来:“是这样的吗?”
李不弃接着说:“几位官人只看到养一匹马的费用可以养几个步兵,可是却不知道一个骑兵的作用有时几个步兵也比不上。而且马匹不需要拿军饷,死了也不用抚恤。死一匹马不会对士气有太大的影响,可是死两个步兵他们的同伴就会惊恐。这些官人们都没有想过啊。”
“这倒也是。只是不给夏贼茶叶,就怕战火不断啊。唉,现在国库空虚,人民困苦,若再有大战,朝廷实在难以支撑。”
看着这位优柔寡断的皇帝李不弃也是无语了。
感觉基本无法阻止这个和谈条件的通过李不弃只能退而求其次“陛下,臣倒有一个建议。既然元昊需要茶叶,那这次就给他。因为臣估计番人喝茶的人会越来越多,以后可能夏贼还要再买茶。
只要番人买茶,朝廷总可以进行茶马交易。只是要作茶马交易就必须由朝廷控制茶叶的流通,确保没有不肖之徒为图利把茶叶私自贩卖给元昊。因此小子建议陛下设立一个提举司——茶马司,专管茶叶往辽、夏、吐蕃等地贩卖之事。这个提举司既然在边境行事正可以打探内外消息,也正可以作为陛下的耳目。”
明朝才有专门稽查茶叶贸易兼职搜集地方情报的“茶司”,但是在李不弃看来大宋更需要这样一个机构搜集信息,不然所有人对边境的情况两眼一抹黑,说什么全凭一张嘴,一切决策都是瞎鼓捣。
赵祯其实一直对宫外的世界很好奇,从来不拒绝多个了解信息的渠道,特别是“内外消息”肯定包括边将的情况,有利于监视带兵的将领啊。于是皇帝抚掌说:“这个法子好。走马承受只是监察官员,对下面的事情和夏贼的事情却无力知悉,若是有个这样的茶马司倒是方便了许多。”
说到这里赵祯想起了什么,眼珠转了转问:“你那练兵方略写得如何了?”
李不弃说:“已经基本完成,但臣还想再润色润色。”
赵祯却说:“先拿来给朕看。若是你说得可行,那一指挥人马正可以放在茶司下面。如此委一中官提举不为过,朕便可以亲自过问了。”
这皇帝还有点儿小聪明啊。李不弃忙说:“是,臣把稿子誊抄了就送来。”
“不,让王中正跟你取去。”
——————————————————————
赵祯拿到李不弃写的方略立刻就给吸引住了。从各地选良家子打散后编入部伍,那么就难以地域为纽带鼓动造反了啊。
每一拨兵士服役四年,每支部队每年有四分之一士兵退役,四分之一新兵补充进来。并且李不弃的远期规划是新兵先在新兵营训练一年然后再补入部队,这样士兵与军官接触时间短,军官就更难带着一群籍贯不同又不熟悉的士兵造反了。在皇帝看来这就是改头换面的“更戍法”啊。
这个法子比更戍法还好啊,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十将退役,这是连小军头都换掉一批,这支部队就更没法抱团造反了。
李不弃还要在军营中每一至两千人设一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