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吕夷简说的是去长见识,但章得象和晏殊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上次任福大军被夏贼歼灭之后元昊便派使臣来请和——其实谁都清楚实际是逼大宋签订城下之盟——皇帝和大多数大臣那时还不甘心再向比辽国弱小得多的西夏支付岁币,因此这事儿就拖下来了。几个相公虽然都希望早些结束战争,但是当时大气候如此,谁也不敢明确态度。
但是战争又打了一年多,不但国库早就空了,被辽国敲诈一回,而且又是一场大败,原先那些高调主战的人被打断了脊梁骨也怂了,现在的风向是都在高喊要求尽快与西夏停战,与民休息呢。因此接受西夏的条件已经是人心所向,唯一的问题就是皇帝不愿意背这个骂名。
如果是以往,几个相公取得一致,御史言官们也因为接二连三的军事失败不敢随便出声,皇帝肯定会对相公们言听计从的。但是这次皇帝却坚持非要听一听李不弃的意见,这不由让相公们担心起来——谁知道这孩子会说什么,万一让皇帝再改了主意可就麻烦了。因此吕夷简叫大家来其实是要去看着皇帝和李不弃,万一李不弃捅出什么篓子来可以赶紧补救。
三人心意相通,二话不说就递牌子请见。三位重臣一起觐见赵祯都不好不让他们进来,于是李不弃刚向赵祯行了礼三位相公就进了崇政殿。
赵祯见三位相公都到了,话题再尴尬也要开始,于是他说:“李不弃,这次我大宋免于与辽国交兵还有你一份功劳。富彦国出使辽国后直夸你对辽国的分析确实切中要害。但当今我大宋的外患不但有辽国,还有西贼。你可知刚刚我大宋对夏贼又败了一场,折损大军近万。”
赵祯脸红了一下咳嗽了一声继续说:“自宝元二年以来我大宋对夏贼屡战屡败,而今国用不敷,辽人又虎视眈眈,相公们以为继续伐夏难以为继。朕不能决。不知你对此事怎么看?”
李不弃早已胸有成竹,在几双眼睛的注视下躬身道:“此乃国家大事,臣官职卑微,并不了解具体情况,因此不敢乱说。”
吕夷简他们则在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但是赵祯却很坚决地说:“你只管说,说错了朕也恕你无罪。”
于是李不弃后面的话又让三位相公的心提了起来。
“小子以为既然眼下事多掣肘,难竟伐夏之功,便与之议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作为缓兵之计嘛。只要争取时间做好准备将来再打回去就是了。
当年汉高祖挫于匈奴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四代人励精图治而北逐匈奴;唐太宗是雄主,亦有渭水之盟,然后休养生息国力大盛乃灭突厥。这都是人所共知的故事。只是若陛下和相公们与夏贼停战,一定要学汉家皇帝和唐太宗,时刻不要忘记励精图治终有一日扫灭夏贼才好。否则与夏贼停战有百害而无一利。”
赵祯立刻问道:“为何不扫灭夏贼会百害而无一利呢?”
李不弃说:“夏贼本来是我大宋治下之臣民,而今却割据我大宋土地,因此是贼。小子说得不错吧?”
这是共识啊,不然怎么东京城里一提起元昊就称夏贼呢。
看到赵祯和三位相公都点头后李不弃才说:“若此贼不死,反而活得滋润,那便给天下之人树了一个坏的榜样,只怕还有那不自量力的心怀叵测之人打起学夏贼的主意。小子在从陕西回东京的路上可是听人说有那不法之人曾说‘要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元昊不杀,有这种心思的贼人只怕就更多了。”
赵祯听了李不弃的话目光一下子变得凌厉起来,看向三位相公:“杀人放火受招安?可是确有此事?”
李不弃心里为元昊默哀三分钟。有了这句话相信赵祯不管现在是否会同意议和,他都会一直惦记着元昊的,一定会必除西夏而后快。
小时候看连环画就知道狄青大概是北宋最后一个名将,结果还给文官们害死了。赵祯时刻不忘西夏的话应该以后会护着狄青吧?也许能让狄青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吕夷简暗中跌脚啊。以吕夷简对赵祯的了解,他知道李不弃这最后几句话太有杀伤力了。赵家皇帝担心什么?最担心的就是再出现一个黄袍加身推翻赵家的人,因此不但对武将严防死守,其实对文官也是小心提防的。可是现在李不弃告诉皇帝你不把元昊干掉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元昊割你的地盘儿,最后你的国家一样完蛋,你说皇帝会是什么样的想法?再说什么“荒僻之地,劳师远征于国无益”就可笑了。在皇帝心里那肯定是不灭元昊誓不罢休的节奏。
可是打仗需要充足的钱粮、需要强大的军队。因为国库空虚,军队无能,皇帝已经有换人、变法的心思了,若是吕夷简他们这些人给不了皇帝这两样东西,这不是更加坚定皇帝换人进行变法的决心吗?这对他吕夷简来说是比大宋和西夏是否议和还要严重的问题。所以不得不出手了,决不能让皇帝保持战心。
可还没等吕夷简开口章得象先发话了:“这是若许其议和,再出兵征伐,出尔反尔非仁君之所为也。”
李不弃躬身道:“夏贼蛮夷也,狼子野心,贪得无厌。相公以为夏贼会谨守盟约么?夏贼一定会首先违反盟约的。这一点看看辽国就能知道。”
章得象又说:“若议和成功夏人则与天下万民一般都是大宋子民。纵有些许小错,以陛下的仁德也不能轻易大动干戈。”
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