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都市现代>重生之跨国巨头>第四十四章 国际化的审视

因为眼下,国内三大运营商连3g牌照都没拿到,作为未来主流的智能手机的两要到明年底才能进入中国,android系统的首款机型要到这个月的23号才在美国发布。

时间,的确还算早。而方哲想要做的移动im软件,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产品功能,都只有智能手机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

国内移动i上的qq打通,而海外,暂时却并没有非常主流的免费移动ik之类的im软件可以崛起的原因之一。

现在尽早进入海外市场,有极大的先入为主的优势,依托于亚马逊云,苹果,以及android黑莓塞班等其他几大巨头提供的服务和应用商店等,在全球发行和运营im软件,是完全可行的。

先入为主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像im这种在发展初期技术和产品壁垒都不是很高的软件,其他的开发商很容易模仿,就像当初qq模仿国外的iq,以及国内有新浪u,飞信,易信,米聊,泡泡等等近数百个聊天软件,最后qq还是赢了。

一个是qq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品和服务上的确比其他家强,另一个就是因为它做的足够早,用户的关系链已经在这儿培养出来了,再换软件,那成本也就太大了,只要其他软件没有足够吸引用户的地方,那用户就不太可能迁移了。

就像后来,微信在国内称霸,在海外拓展业务却艰难无比,它的用户体验使用习惯这些都还算次要原因,主要的还是因为海外几大主流市场,已经被其他软件占据了,差别不大的情况下,用户没有理由无聊的去换软件。

而现在,就是一个机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智能手机上的移动im领域都是一片蓝海。

方哲写在创业计划书上的市场背景分析,更像是对自己了解的未来的一场思考。机遇的背后,也同样有着足够多的困难和危险。

第一点,就是绊倒无数想往海外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的政策问题。

当今世界,全球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政策,涉及到即时通讯这种可能触及国家安全的领域,一家中国企业想要在当地展开业务,可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政策难题。

说实话,想到这儿的时候,方哲的确是有些灰心的,到方哲重生的时候,中国已然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包括日欧美几个主流的发达国家市场,到处都能遇到a,但大都集中在廉价低端产业,高端科技领域和高端制造业以及通信互联网等产业,中国品牌少之又少。

还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书上写着海尔在美国某个很著名的地方开了分公司,当时方哲还郁闷一家企业开个分公司都能写到教科书上,那自己将来也开家大公司说不定也能在教科书上露个脸。

慢慢长大后,方哲才明白其中的原因,从近代中国衰落以后,我们从军事,经济,文化,乃至于思想等领域,都跟西方有了很大的差距,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是用上百年数代人的鲜血写出来的。

到今天,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渴望民族能够复兴,渴望中国重新伟大,渴望中国人能够雄赳赳气昂昂,充满自信的站在这个世界上。

方哲重生的时候,阿里巴巴已经加快了国际化步伐,从东南亚到印度,从美国到欧洲,虽然有很多阻力,但也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通讯领域的华为,虽然花费十多年都没进入美国市场,但是在欧洲市场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方哲想要一开始就瞄准全球市场,难吗?难。可能吗?可能。

很多人都在说,国内的互联网三巨头,都算不上纯粹的中国企业,因为他们最大的股东,都是外资。

追究历史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国内的vc风险投资产业不发达,创业公司想要发展,诸经磨难之后,只能找国外的风险投资融资,在政策上,国内相比海外,不敢说最严,但的确算严格的一个,如此情况下,海外资本都能投资这三大企业,很关键的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他们投资的未来。

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市场都像是一片果园,只不过有的园子大,有的园子小,外面的人想进来摘熟了的果子,你不带钱那叫偷,你带钱了我这个园丁可以不卖你留着自己吃,相反,如果你是带着钱和水壶化肥甚至于种子之类,那就很容易商量了,你可以找树苗浇树等结果了分你几个,也可以找块地种种子,只要钱给够了一切都好商量。

在方哲佩服的人中,rb的孙正义算是一个,前世的方哲也经常关注他的新闻,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五几的矮个子巨人,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十八九岁还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就靠卖游戏卖专利赚了数百万美元,后来回国创业,在多次失败后创办了软银帝国,在中国媒体的评价里,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在他身上,让方哲最为佩服的,便是眼光,他知道rb因为资源和人口的问题,市场潜力有限,所以他把部分赚到的钱用来投资,从欧美到中国,哪儿的市场大,哪儿有他的投资。

95年末200万美元投资雅虎占股2,96年再增投1亿美元购入30股份,98年的时候又以四亿一千万美元的价格卖掉2的股份,对照95年的投资,三年时间净赚三亿九千万美元,再后来2000年的时候投资中国的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占股30,后来又多次增投。

到方哲重生的时候,阿里巴巴已经成长为市值过4000亿美元的巨头,而软银依


状态提示:第四十四章 国际化的审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