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故宋帆影>第四百十三章 战略大反攻(十五)

神臂城解除了束缚,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援兵的到来不仅仅是增加了力量,更加给这座绝望的山城带来了莫大的希望。都督府还带来了东南光复,大宋中兴的喜讯。数千军民大受鼓舞,坚定了走向胜利的信心。

夺回红米滩渡口后,王世昌很快派人走水路潜行上岸,先与上游二百里外的叙永凌霄城取得联络,凌霄城是个规模很小的山城,驻兵不到一千人,因为地势险要,也还一直坚守着未曾陷落。

两城守兵士气高涨,在交通断绝数月后再次联手,屡屡偷袭泸州城内的元军。

不久后,下游的重庆山城与嘉陵江上的涪州、合州也终于取得联络,沿江一带数州之地,再次由点连成线。

川东的抗战就如枯木逢春,又一次迎来了一线生机。

……

从辽阳至大都,十余日的行程。

大皇帝舍弃了那四头大象组成的象撵,因为太高,总给人不太踏实的感觉。

现在他坐着的是六十四人抬的巨大御撵,似乎要平稳多了,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军的速度。

在有规律的轻微颠簸晃动中,大皇帝几乎要睡去,这漫长的行程都是这样半梦半醒着过来的。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大皇帝的雄心依旧,但不得不承认年龄带来的困扰。他再也不可能像数十年前那样策马奇袭几百里而不知疲倦,再也不可能亲自提刀挽弓冲锋陷阵了。

不仅是身份变了,更因为,他老了。

这个帝国,从成吉思汗统一大漠算起也才五六十年,但已经积弊丛生,似乎也随着皇帝的老迈而老迈,不可遏制的衰败了!

几年来的连败,帝国的东南方早已被宋人夺回,并且还在不断蚕食着周边的土地。

今年开春以后,高丽的倭寇侵袭是为一个开端,一个导火索,战火从东北一直烧到西南。

倭寇、乃颜、范文虎,一个个都不让人省心。

西南的川蜀之地又出了问题,原本已经被东西两川行院压下去的川东几座山城又起死回生了,并且几座孤城还连成了一线。

广西方面,在静江府建节的文天祥又拉起了数万人的队伍,此人的号召力之强令人记忆犹新,当年在江西就曾掀起过莫大的声势。当然,仅仅一个文天祥是不足为虑的,但放在当前南朝全线fǎn gōng的大势之下,这些原本不足为虑的力量一一汇合起来就变成了心腹大患。

南方,宋军的长江水师炮击鄂州,四川的顽抗者东出夔门,广西的文部义军席卷湘桂。

至于西北的诸王,更加不可能有消停的时刻,无不虎视眈眈等着趁火打劫。

南边的年轻挑战者发起了一场全面的fǎn gōng。

北边一个精力衰退的老皇帝,他的帝国,四面楚歌……

时值深秋,皇帝的御驾过了山海关,而宋军的兵锋也推进到了中书省的地界。

……

四十多年前,南宋联蒙灭金,也曾短暂的北上中原,收复三京,史称“端平入洛”,但因后勤不善,粮草不济,机动性不足,那一次草率的北进毫无疑问的失败了,最终被蒙古人撕毁盟约,一顿暴打,打的找不到北。

张镝绝不会重蹈端平入洛的覆辙,也绝不会在后路上留下漏洞。

传统上,争夺天下往往是从关中出兵,自西向东席卷中原,但这次北伐的大军却将重心放在了东边的半壁天下。

根据中原的地形,以南伐北总是没那么容易,以东伐西更增添几分难度。

这是充分考虑到后勤转运的重要性,考虑到中兴军的水上优势,或者说是对水路的依赖。

除了少数的斥候和特"qing ren"员,大军的推进路线绝不偏离大海或者可通航的大江大河数百里范围之内。

短短三四个月,在忽必烈忙于解决东北的叛乱期间,两淮已经易手,山东也已被宋军光复。

征虏大将军胡隶从江淮往北,吴王张镝从山东往西,两路大军旋师于河南,即将攻上中原军队三百年未曾踏足的幽燕之地。

张镝遣偏将李奇以三万人扼守虎牢,防备西面元军可能的威胁。令周黑炭、陆十千、瞿根等将统御两淮、山东红巾及地方义军。

吴王车驾与征虏大将军的大纛合二为一,张镝亲自统领近二十万大军进抵白沟河南岸。

白沟河,乃是旧日南北分疆之地。

三百年了,大宋的历代志士无不心心念念着要北伐燕赵、收复幽云十六州,但从来不曾成功过。

这块土地,落于腥膻胡虏之手实在太久了。

现在,是时候报仇雪耻,是时候恢复我大汉民族的荣光了。

……

由于北边的局势不稳,忽必烈并不能将全力投入到与宋军的角逐当中。三十多万主力不得不分出三成以上留守后路。丞相伯颜以十万人坐镇和林,监视北道诸王,但终归只能采取守势,而没有主动进攻的余力了。名将阿术则被留在辽阳,以汉军二万,并就地签发东道部落骑射手三万人,共五万混合兵马监督辽东与高丽。

尽管后方处处补漏,大皇帝手下的兵马仍旧可观,在入关汇合了中书省及大都周边的所有卫戍部队后,皇帝亲率的大军又达到了三十万之巨。

帝国的家底还是很厚的,当然这或许已经是最后的家底了。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通州城外,作为先驱的汉将李庭率领八百骑兵,遭遇了三四百名倭寇组成的劫掠队伍。


状态提示:第四百十三章 战略大反攻(十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