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恐怖悬疑>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717. 烟雾弹掩护爆破

这个时候,该是爆破手登场的时候了,306团的爆破手其实也不赖,几组人马,抱着炸药包,趁着刚才迫击炮对战时候,早就准备好了。

有的甚至匍匐前进到暗堡前面的二百多米开外射击死角处了,现在看鬼子只是盲射,就几个跃进翻滚,越过铁丝网和壕沟,就靠近了暗堡边上去了。

见到爆破手上去后,这边的迫击炮就停了下来,虽然只是烟雾弹,但还是会伤到人的,万一把自己人给伤到了,可就亏大了。

本来已经经过了千辛万苦,爆破手现在终于摸到鬼子的暗堡边上了,你自己几发迫击炮的烟雾弹,把他们给打伤了,可不是功亏一篑了。

现在有一组爆破手摸在暗堡正面重机枪的枪眼下,看着上面的九二重机枪口冒着火红的火苗,正咯咯咯地尖叫着。

爆破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竹竿,把炸药包绑在竹竿的一头,拉响了炸药包的导火索,看到导火索快要烧到炸药包差不多半米的时候。

一个爆破手突然猛地站了起来,拿起竹竿就把炸药包就往暗堡的枪眼里捅,这一捅不要紧,如同捅到一个马蜂窝一样。

暗堡里的鬼子顿时炸开了,吓得鬼子连忙用手把炸药包往外推,想把炸药包给推出去,而其他的鬼子,则慌张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想不要,没有这么简单了,老子这么辛苦,冒着生命的危险,前来送你们一个大炸药包,不能就这样不要了。

爆破手用力顶着竹竿,又把炸药包往里顶了点,但还是给又顶了回来,眼看着爆炸时间快到了,爆破手心一横,把竹竿往边上一摆,鬼子顶了个空,炸药包往边上一点顶了进去。

不能再抓住不放了,爆破手双手一撒,扔下竹竿,就没命地往外面扑了出去,赶紧趴地上去。

只听见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大地都抖了几抖,接着铺天盖地的沙石泥土,全往身上砸了过来。

爆破手在被砸晕前的一瞬间,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的兄弟,从地上爬了起来,一窝蜂地往这边冲了过来,他嘴角露出一丝难以觉察的笑容,接着就被一块石头给砸晕了过去。

日军蔡楼核心阵地的暗堡被炸药包掀翻了盖,里面的鬼子不是被炸死,就是被震死,无一幸免。

这个暗堡是蔡楼唯一的火力支撑点了,现在被灭了,蔡楼的鬼子全傻眼了,失去火力支撑,再多的人也是摆设,在这种大部队的阵地战攻防中。

当306团的一个营杀入蔡楼最后的据点时候,剩下不多的鬼子,只能是做最后的挣扎了,几乎全部被屠杀光了,就算有投降,底下的中国兵,都当做没看见,一刀结果了。

就算是想逃跑,也都没有门了,因为下一个据点十八楼现在也被51师的301团给快打下来了,正重重包围着,关门打狗。

302团牵制着十八楼附近何寨的鬼子,佯攻和进攻都有,真真实实,虚虚假假的,反正也不急,等着301团打下来,就可以合并一处,来打何寨了。

再说,302团巴不得何寨的鬼子出来去救援十八楼的鬼子,本来对龟缩在据点里的鬼子,还是挺头疼的,要是鬼子出来,就好打多了。

可鬼子现在不敢出来,只是派出一小部分的人马出来意思了下,就马上退回去了,估计也就是应付一下上级的命令吧。

所以,在蔡楼逃出来的一点鬼子,也是走投无路,到处都是中国军,可谓是十面埋伏了,鬼子左冲右突打不出去。

一些士兵,就跪下来投降,鬼子的军官,则几乎没有投降的,不是死战到死的,就是自杀的。

现在才刚天亮时分,局势对51师来说,很好,可谓是势如破竹。

如同多米诺牌效应一样,最早的305团打下柴楼,305团的人冲向下一个蔡楼,与306团合兵一处,顺利地打下蔡楼。

现在两个团,又汇聚到十八楼,人越聚越多,攻击力自然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士兵的士气越来越高。

不断的胜利,是提高士气最好的方法。

到了25日下午,51师四个主力团,以横扫一切的气势,一举打下从柴楼到蔡楼、到十八楼、何寨、薛楼、宝王寺这一线阵地。

现在是兵锋直逼日军最大的据点三义寨了。

三义寨位于兰封的西边,陇海线的北面,是日军兰封最后的一个可以利用地形的防守阵地。

中国军一旦打下三义寨,便可切断兰封和西边罗王车站等要地的联系,再往北进攻,可以断掉日军主力和黄河岸边渡口的联系。

一旦切断这些联系,就可以把日军14师团包围在兰封了,剩下来的事情,只剩是聚歼他们了。

因此日军深知这个三义寨的重要性,连14师团的师团长土肥圆都亲自到三义寨坐镇指挥,摆出一副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

可就在51师暂停下来休整,以及等待其他的部队合围上来的时候,日军罗王寨的守军,在74军58师和另外一支部队155师的强大攻势下,也退回了三义寨内去。

守卫罗王寨的日军14师团28旅团的15联队,和中国军58、155师进行了拼死的攻守,甚至是对攻。

最后,15联队终于抵挡不住中国军以命搏命的同归于尽打法,不得不退下阵来,退进14师团大本营三义寨去。

15联队的退守,虽然增大了攻打三义寨的难度,但也有一些积极的价值。

因为随着日军在罗王寨和罗王车站的失守,中国军终于打通了被日军掐断的陇海


状态提示:717. 烟雾弹掩护爆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