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军事历史>领主大闹历史三千年>第四十七章 群蛮之首

庸国国君庸伯很早就收到谢国发来的求援信。但是他压根就没有发兵的意思。

庸伯心里清楚【庸国的都城方城到谢邑有五百里路程,大半是山路,中间还要跨越汉水。发兵到谢邑黄花菜都凉了,只能便宜了夏军,让他们以逸待劳。

不如先耗着。夏军不可能长期在谢邑驻守大量兵力,否则淮夷西进沿着汝水北攻怎么办。等夏军松懈下来时,再集中兵力聚歼谢邑的守军,重新夺回南乡的控制权。】

现在庸伯出兵的时机似乎来了,探子多日之前已从南乡带回消息,夏军精锐主力早已撤到谢邑两百里外的舞邑。

另一方面周方新即位的周王姬发也多次催促庸伯进兵南乡。虽说庸国和周方实际只是同盟关系,不象其它小方国那样是真实的依附于周方,但周王的面子庸伯还是得给的。

于是,庸伯征召了两万名兵士。这些兵士全是步卒和射手,他们并不都是农夫,相反大多数是熟练的山中猎手。即使是在山间谷地耕作的农夫,也和平原上的农夫有很大不同,属于半农半猎。

他们也并非全部来自庸国,做为“群蛮之首”,庸国有上百西南蛮族部落和小方国依附于自己。庸国实际控制的地盘甚至能和殷商相提并论,只不过这些地盘大多是山区。

……

庸国大军顿兵于汉水之畔,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要渡河并不是个很容易的事。他们开始伐竹结筏,却没人注意到河对岸的芦苇丛中一个人伸出脑袋来向这边张望。

此人观察了一会,就上岸向远处一片密林飞奔而去,密林之中赫然坐落着一个竹木结构的城堡,自然是夏方的象堡,同时也是一个秘密哨所。

里面驻扎着几个象奴和十几个伊国民兵。按夏宽的请求,南伯华调集了二十个象堡给南师做为流动哨所使用,这些流动哨所分布在汉水东北岸区域,后面又设立了五个临时驿站。

很快,一个绰号“飞毛腿”的民兵飞奔出来,向二十里外的驿站奔去,那里有马车。

……

两万庸军终于渡过汉水,如同滚滚黑色洪流继续东进。

庸军营地五十仗外,有两个人攀爬于树上,远远的向营地内张望。这是夏宽和他手下的一名令侦斥候。

“过林则必先搜,安营则必设明暗岗哨,有章有法。这些庸卒虽然装备简陋,却个个都是精悍之卒。这庸军不好对付啊。”夏宽感叹道。他本指望埋伏偷袭,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庸国这些兵卒都是渔猎出身,自是精于侦查设哨。

但夏宽此次亲自出马侦查也并非全无收获,至少他知道了这些兵卒的实际战力和装备情况。

这些庸兵基本无甲,但都身上系几块兽皮作甲,步卒均持短戈或六尺左右的短矛以及藤盾,一看就知他们不大可能会结阵作战。但是很多人都带弓箭,所幸绝大部分是竹制猎弓,极小部分贵族打扮的将卫却带着角弓甚至复合弓。

……

第二天晌午,庸军就抵达了谢邑,沿途他们扫平了一处小邑,夏宽已经着人提前通知了这个小邑的民众,让他们进行了转移。但是依旧有少部分人没走,他们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庸军不会对他们怎么样,结果尽被屠杀。

接天连地的两万庸军开始在谢邑周边扎营,他们的营地也很简单,就是把荒草清除平整,然后用两片竹蔑搭成人字形,铺上茅草就当成军帐使用。营盘周围也不设栅栏围墙什么的,但却设立有大量岗哨。

谢邑“简易城墙”之外的人口大部分都被转移到”城墙”里面。但依旧少部分人没理会夏军的劝说。

很快,墙内驻守兵士发现墙外的所有茅茨房屋农舍都被点燃,居住在里面的居民被集中到一起,然后用短戈一个个砍死。

这是庸军首领庸立下的命令,他担心这些居民中有奸细,在己方攻城时给自己背后来一刀。为防万一,索性全部杀掉。

驻守兵士里有谢国本土民兵,他们看着自己乡亲无端被杀,愤怒不已,这和战场上厮杀导致的伤亡有本质区别。每个人手中都撰紧了三米长戟,这长戟和身上的扎甲头盔都是前些时日从舞邑调运来的。

由于庸方给了谢邑守军充裕的时间,当下的“简易城墙”四角已经换成了石木搭砌的固定碉楼。

下土上木围墙的后面,也用木架搭了圈一米宽的甬道。一个平均身高的兵士立于甬道之上,刚好可以露出胸膛和双肩。下到地面,则头部低于墙头。三米长戟的矛尖刚好可以将攀附于墙头的兵士捅刺下去。

……

庸立睁大眼睛瞪视着眼前这座“城池”。“城墙”并不高大,加上壕沟的深度也不过一仗有余,更何况壕沟不宽,梯子做长点,就可以直接横架过去。

庸立在扫平前一个小邑时就知道,对方已经提前知道了庸军的到来。所以必须在一天之内拿下谢邑,否则舞邑的援兵随时都可能赶来。

另外庸兵做战没有辎重粮草一说,每兵初始自带三天干粮,而后沿途每隔两三天渔猎补充给养。这附近也无狩猎之处,如果不占据谢邑,不可能阵仗进行中,分兵跑其它地方去打猎吧。

想到这,他即刻下令打造登梯,准备攻城。就在庸兵打造登梯时,城内民兵们也正在做着一件事,成桶成桶的水浇灌到木头围墙和四角碉楼之上。将木材弄的潮湿无比,这是防止庸军用火攻城。

……

打造了几百把梯子的庸军开始


状态提示:第四十七章 群蛮之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